打嗝 Hiccups
-
簡介
打嗝(Hiccups)是一種常見且短暫的狀況,幾乎所有人都曾經遇到。然而,在某些疾病的狀況下,會誘發打嗝,且不容易被控制。
病生理機轉
-
是一種不自主、間歇性的橫膈膜及肋間肌痙攣
進而導致突發的吸氣,並終止於glottis的突然關閉,產生打嗝的聲音 -
左側橫膈較常受到影響,大約佔了80%的個案
-
頻率:從每分鐘4下到60下不等
-
打嗝的產生,被認為是一種反射弧的表現
- 訊息傳入端:膈神經、迷走神經、交感神經鏈
- 中樞神經:未清楚定義,可能包含了延腦、reticular formation、下視丘等
- 訊息傳出端:膈神經
成因
(1) 簡介
- 小於48小時的打嗝相當常見,大部分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 然而,大於48小時的打嗝,則可能導因於嚴重的疾病
- 包括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迷走神經、膈神經的各種疾病
(2) 中樞神經系統疾患
-
包括血管性、感染、或結構性的病變
-
要特別小心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 (Wallenberg syndrome)
-
通常會有其他伴隨的神經學表現
(3) 迷走神經或膈神經的刺激
-
胃食道相關:胃脹、GERD、胃炎、胃癌、潰瘍、吞氣等
-
術後
-
其他:在神經路徑上的腫塊、囊腫、淋巴結都可能造成刺激
(4) 藥物
-
Dexamethasone:換成methylprednisolone後會改善
-
其他:diazepam、midazolam、barbiturate、tramadol等
(5) 毒物與代謝
- 尿毒症、低血鈉、低血鉀、低血鈣、血中CO2低、楊桃中毒等
(6) 精神相關
- 焦慮、壓力、興奮、人為因素(malingering)
治療-小於48小時的打嗝
-
基本上是良性的狀況,重點放在症狀緩解
-
可以考慮做一些maneuver改善打嗝的狀況,目標暫時中斷呼吸功能、刺激鼻咽或懸壅垂、刺激迷走神經、減少橫膈刺激等
-
一些常見的maneuver包括暫時停止呼吸、Valsava maneuver、啜冰水、膝胸姿勢等。這些方法的效力並未被證實,但因為相對安全,可以嘗試看看
治療-超過48小時的打嗝
(1) 總覽
-
重點要先找出underlying的原因,包括病史詢問、理學檢查、藥物史
-
如果有可以治療的成因,先處理(ex. PPI治療GERD)
-
若背後成因治療困難,則放在症狀的緩解
(2) 藥物的選擇
-
Baclofen
- 可考慮做為第一線用藥(尤其是中樞性成因)
- 為GABA的類似物,為GABA受體的促效劑,能夠促進骨骼肌放鬆
- 使用上要小心神經抑制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意識上的變化,用起來也要很小心(尤其是腎功能不好的患者,可能造成嚴重的腦病變)
-
Gabapentin
可考慮作為第一線用藥 -
Metoclopramide
為多巴胺的拮抗劑,能夠促進腸胃蠕動
使用要小心EPS (錐體外症候群) -
Chlorpromazine (Winsumin)
效果不錯,被FDA核准於打嗝的治療
但因為不良反應的關係,不建議作為第一線的治療
要注意鎮靜、tardive dyskinesia、低血壓、尿液滯留、譫妄等不良反應 -
組合治療
如果單一藥物的效果不好,可以考慮組合治療,併用多種藥物
(3) 其他治療
- 若上述藥物治療失敗,可以考慮針灸、甚至接受手術 (ex. phrenic nerve blocking)
Reference
Lembo AJ (2018). Hiccups. Retrieved 2019 Jan 23rd from 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