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
簡介
異位性皮膚炎是種非常常見的皮膚炎,於兒童相當常見,導致患者的皮膚乾且癢。異位性皮膚炎和皮膚障壁的缺損,以及IgE的過度反應有關,患者經常合併過敏性鼻炎和氣喘。
流行病學
(1) 出現的時間
- 大多在兒童,6成在一歲前出現;成人才出現的非常少
(2) 盛行率
- 約7-15%
(3) 基因
-
有家族傾向;若父母皆有AD,孩子有AD的機會增加
-
可能和皮膚的功能缺損有關,包括Filaggrin的製造下降、ceramide的濃度減少,或是皮膚的保水功能變差
(4) 誘發因子
-
吸入:塵蟎、花粉
-
微生物:S. aureus的外毒素、Group A Streptococcus
-
自體抗原(autoallergen):攻擊自身的蛋白質
-
食物:在小孩/新生兒,吃下特定食物可能會讓AD flare up
Ex.蛋、牛奶、花生、大豆等
(5) 其他惡化AD的因子
- 季節:在溫帶地區冬天惡化、夏天改善
- 衣服:毛製品(wool)
- 情緒壓力
病生理機轉
-
複雜,和皮膚缺損、基因、環境、免疫反應都有關係
-
急性AD:和IL-4、IL-13有關
慢性AD:和IL-5、GM-CSF、IL-12、IFN-γ有關
臨床表現
(1) 皮膚乾、癢→抓→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
(2) 患者常同時有過敏性鼻炎和氣喘(過敏三兄弟)
(3) 皮膚表現
-
急性:界線不清楚的紅斑、丘疹,可能合併有脫屑
-
慢性:苔癬化(lichenification)、裂痕、掉眉毛(外1/3,和摩擦有關)、眼睛下緣出現橫紋(Dennie-Morgan sign)
(4) 分布位置
- 肢體屈曲處(flexures)、前和側邊的脖子、眼瞼、前額、臉、手腕、手背和腳背;更嚴重的個案可能全身都會影響
(5) 不同時期的AD表現
-
新生兒AD
紅色、泡泡的(puffy)皮膚、合併小水泡、脫屑、滲液、結痂等 (相較於兒童和成人,主要影響肢體伸側) -
兒童的AD
最主要是丘疹和苔癬化斑塊,尤其在手肘和摑窩處 -
成人的AD
肢體屈曲處、臉、脖子;最主要看到抓痕和苔癬化病灶
(6) 其他發現:
-
可能合併尋常魚鱗癬(ichthyosis vulgaris)和毛囊角化症(keratosis pilaris)
-
春季性角結膜炎:慢性/雙側/過敏性結膜炎、可能看到上眼瞼出現cobble stone papilla
-
少數會出現白內障
Lab
-
注意是否有傷口被感染→嚴重患者常有細菌移生或感染
-
在有結痂的病灶,要排除eczema herpeticum
-
抽血常會看到IgE↑、eosinophil↑
-
皮膚切片:不等程度的上皮增厚(acanthosis)、真皮層看到淋巴球、單核球、肥大細胞浸潤(但沒有嗜酸性球)
病程與預後
-
未治療的病灶,可能會持續數月到數年
-
超過40%的兒童,會自發性的緩解,並偶而於青春期時發作
在多數的患者,疾病會持續15-20年,但嚴重度會下降 -
30-50%的患者會出現氣喘
治療
(1) 不要抓!做好保溼!照顧好皮膚
(2) 急性AD:
- 傷口照護、外用類固醇;懷疑有感染可用外用的抗生素
- 口服antihistamine止癢
(3) 亞急性或慢性
-
做好保濕,避免乾燥;避免用太熱的水洗澡
肥皂可用於皮膚縐摺處,但其他部位少用 -
外用藥物
外用類固醇:但長期用會導致皮膚萎縮/影響HPA axis
外用tacrolimus:抑制發炎與免疫反應 -
口服antihistamine止癢
-
照光治療:UVA、UVB
-
口服類固醇
盡量避免,除非是非常嚴重且難以根除的個案
使用的時間不要太長,且要盡快tapper -
若上述治療全部都失敗,可考慮加上cyclosporine
但要小心高血壓、腎功能下降的不良反應 -
新治療:生物製劑!(ex. dupilum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