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uli ulcer
-
簡介
Buruli ulcer是一種由Mycobaterium ulcerans所造成的嚴重皮膚感染,此病的名稱來自於烏干達的Buruli區,為此疾病最早被文獻描述的地區。Buruli ulcer會先從局部病灶開始,進展至廣泛的皮膚潰瘍,造成患者的失能、並失去經濟能力。
流行病學
-
在免疫力正常的宿主中,M.ulcerans是第三常見的分枝桿菌感染,僅次於TB和leprosy
-
主要影響在熱帶潮濕,且缺乏醫療資源的鄉下地區
其中,以西非地區最為常見 -
在西非的研究,以5-15歲為高峰
-
疾病的死亡率低,但會造成很大的身體與社經地位的影響
傳染方式
-
目前還沒有完全了解,可能和受汙染的水源有關
-
推測病原體經由皮膚的創傷,侵犯皮膚組織
昆蟲病媒可能也在部分個案扮演腳色 -
人傳人則相當罕見
病原體
-
導因於M. ulcerans,是一種生長緩慢的分枝桿菌
-
會產生myoclactone,是一種強效的細胞毒素,誘發皮膚壞死潰瘍
臨床表現
-
先從無痛的結節表現,病灶通常小於5cm
以四肢為最常受影響的部位 -
經過數天到數周,初始病灶會裂開,形成undermined邊緣的潰瘍
潰瘍會緩慢且無痛的進展,且通常不會有全身性的表現 -
潰瘍會侵犯到更深處的組織,約有15%的患者合併有骨髓炎
-
約1/3的患者會自行痊癒
- 通常很緩慢(數月),且常會產生很深的疤和攣縮
- 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會再感染後產生持續性的失能
診斷
- 通常經由臨床診斷,因為盛行區的醫療資源也有限,所以並不一定能夠經由* 實驗室確診(如acid-fast染色、PCR、培養)
WHO分類
-
Category I
單一結節、丘疹、或直徑小於5cm的潰瘍
約有1/3的早期結節會自行痊癒 -
Category II
潰瘍的直徑介於5-15公分,病灶水腫 -
Category III
病灶直徑大於15公分、多發性病灶、侵犯關節、骨髓炎
影響生殖器或頭頸部
治療
(1) 原則
- 抗生素治療能夠達到低復發率和高治癒率
- 必要時給予傷口清創,能夠減少細菌的burden和毒素的製造
- 支持性治療:傷口照護
- 治療的方式,依照WHO的Category略有不同
(2) 治療的方式
- Category I:八周的抗生素+簡單的手術切除 (部分可能給四周即可)
- Category II:八周的抗生素,若持續惡化則考慮手術介入
- Category III:八周的抗生素,必要時清創、skin graft重建
(3) 抗生素的選擇:Rifampin + Clarithromycin
(4) 治療期間的惡化
- 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完成後2-4周,病灶有時候會突然惡化
- 可能和mycolactone所造成的免疫下降有關
- 經治療後,免疫反應增強,造成病灶的惡化
預防
-
避免接觸汙染的水源
-
疫苗
BCG疫苗似乎能提供部分的保護,需要更多的研究
Reference
Werf TS, Stienstra Y (2018). Buruli ulcer (Mycobacterium ulcerans infection). Retrieved 2018 May 21st from 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