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Tiny Notes

    • Register
    • Login
    • Search
    • 首頁
    • Notes
    • Ask
    • Latest
    • Hot
    • Tags

    副交感08-膀胱、腸胃道、支氣管

    醫學整合課程
    副交感 醫學整合課程 陳和謙醫師投稿筆記
    1
    1
    815
    Loading More Posts
    • Oldest to Newest
    • Newest to Oldest
    • Most Votes
    Reply
    • Reply as topic
    Log in to reply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
    • T
      TinyNotes last edited by TinyNotes

      Youtube Video

      製作人:陳和謙醫師

      粉絲專頁連結

      !!請把握限時投影片檔案下載!!

      影片內容逐字稿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醫學整合課程。在上一部影片裡,我們對於副交感的生理作用「心腺眼腦膀腸管」中的「眼」和「腦」進行討論。而在這一部影片中,我們接著要把剩下的「膀、腸、管」給攻略完畢。

      膀胱

      首先,要討論的「膀」,也就是膀胱的部份。

      副交感會幫助「排尿」的這回事對於大家可能已經是常識了,但我們的身體是如何進行「排尿」的呢?或是說,在探討副交感是如何幫助排尿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尿液要從膀胱經由尿道而排出,必須要先滿足怎麼樣的條件呢?

      就原理而言,所謂排尿的發生,必定是意味著「膀胱內部的壓力」,上升到超過「尿液排出所必須克服的阻力」,只有當達成這樣條件的時候,尿液才會排出!

      知道了這些之後,我們要進一步探討膀胱內部的兩個壓力來源。

      首先,是來自「逼尿肌 (detrusor muscle)」的收縮。逼尿肌是膀胱壁上最主要的肌肉,當它收縮時,會使得膀胱內壓增加。另外,我們的腹壁上也有肌肉,當這些腹壁上的肌肉收縮時,則會導致「腹內壓」的增加。而不管是逼尿肌壓力的上升,或是腹內壓的上升,都有助於去克服尿路阻力,也就是尿液排出的過程,一路上的阻力。

      那「尿路阻力」主要發生在哪裡呢?它發生在括約肌的地方,其中又包括了意識不能控制的內括約肌,和意識可以控制的外括約肌,它們一旦收縮,都會使得尿道這個環,變得更狹窄,從而阻礙尿液的排出。

      好,做個小結:假設現在、right now 的這個時刻,如果尿液排出了,勢必代表著「逼尿肌壓」和「腹內壓」的總和,也就是「膀胱內壓」,一定會大於以「括約肌」為主的「尿路阻力」。

      而副交感在這之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副交感釋放 Ach,作用到膀胱上的 M3 和 M2 受體之後,主要會使得逼尿肌收縮,也就是增加逼尿肌的壓力,造成膀胱內壓上升,促使尿液排出。(另外,同時因為血管內皮細胞會釋放 NO 一氧化氮,它作用到括約肌上會有微弱的舒張效果,從而使括約肌阻力下降,不過這基本上效果微弱,我們就忽略、不要管它。)

      腸胃道

      再來呢,我們要進入「腸」,也就是腸胃道的範圍。

      首先,藉由組織切片圖,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腸胃道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 和 漿膜層 的 4 個部份。

      副交感藉由刺激 M3 和 M2 受體,會造成兩個結果:第一,是促使黏膜下層的腺體分泌量增加;第二,是則是促使肌肉層內的平滑肌收縮。平滑肌收縮的結果,具體而言主要會以「蠕動」和「分節運動」來呈現。

      這我們都學過了!只是這兩種運動模式中,在某一特定節段收縮的同時,該節段前後的平滑肌必須要同時放鬆,這要如何做到呢?就必須倚賴所謂的腸內神經叢 enteric plexus 了!也就是副交感它埋藏在腸胃道內部的節後神經元的本體,以及它們之間彼此支配、彼此調控的迴路,所形成的叢狀構造。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也依照這些神經叢它們所在位置的不同,以及它們下游所支配動器的不同,在命名上把它們對應到不同的名稱,分別是促使腺體分泌的 Meissner’s plexus 和 促使肌肉收縮的 Auerbach’s plexus。

      支氣管

      最後,我們要討論「管」,也就是副交感對「支氣管」的生理作用。

      透過 M3 和 M2 的受體,副交感使得支氣管上的腺體分泌增加,以及支氣管上的平滑肌收縮。這裡必須要強調的是,這個管指的是「支氣管」而不是「氣管」,雖然這聽起來很基本,但卻是我們在一開始學的時候容易沒有想清楚的。

      氣管是在身體正中線,只有一根,周圍都是軟骨的叫作氣管,這個氣管它會不斷的分支成支氣管,然後再分支成更細的細支氣管,然後不斷地分支、分支,再分支,直到分支了 24 級之後,終於抵達了氣體交換的肺泡。我們知道,在支氣管的分級中,前面的 16 級是負責氣體的運送,而第 17 到 24 級則開始了氣體的交換。

      在這分支的過程中,管壁的成份在不同級數的區段會有所變化,例如說,軟骨在比較粗的管道裡面,它的比例比較高,接著會愈來愈少,至於我們這邊要討論的平滑肌,則是在中間的區段比較多,在比較粗的區段,因為是以軟骨為主,所以平滑肌比較少,而在比較細的區段,因為氣體要以交換為主,所以管壁要薄,平滑肌自然就要少。

      也就是說,像「氣喘」之類的疾病,指的是中間區段的平滑肌過度的收縮,而導致氣道阻力增加,氣體難以通過,或是所謂「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主要也就是因為這個區段的發炎,組織增生所產生的阻力增加的結果。

      總結

      好的,到此為止,連同先前的兩部影片,我們對於副交感生理功能的介紹就告一段落了!用一句話做重點整理,就是「心腺眼腦膀腸管」。我們知道,課本裡的內容裡絕對不是只有這樣而已,而我們以上生理作用的介紹,也絕對不是單純個人在學習生理時所做的筆記而已。

      這一系列的內容,都是在經歷了後續的學習,包括了藥理,以及經歷了各種臨床的場景之後,反覆對照,最後才提煉出來的精華部份,已經把單純只是學理,只出現在課本中,是我們接下來在學習藥物部份藥理作用的基礎。

      我們對先備的知識,尤其是生理的作用掌握得越熟,藥理就能夠學得越順,因為各個藥物的臨床效果以及它的副作用,說白了,就是生理功能的再現和延伸,下一部影片裡,我們要開始進入藥物的範圍。謝謝大家,我們下次見。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
      • First post
        Las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