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交感10-致效劑與拮抗劑
-
製作人:陳和謙醫師
粉絲專頁連結
!!請把握限時投影片檔案下載!!
影片內容逐字稿
Pharmacodynamics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醫學整合課程。在上一部影片裡,我們對藥物動力學的兩大範疇,「pharmacokinetics」和「pharmacodynamics」進行了介紹和比較,並且也對前者 ADME 的內涵做了說明。而先前說好的,接下來,我們所有的內容都會對後者,也就是 Mechanism 藥物機轉的部份做說明。其中訊息傳遞的部份我們已經在生化的時候帶過了,後續的許多部影片也都會著墨在藥物的藥理效果,但我們首先必須先透過這部影片,對 藥物與它的受體結合 的這部份進行最一般性的介紹,因為這部份介紹的概念將會通用於後續所有單元的藥物以及所有種類的受體。
Agonist & Antagonist
我們知道,不同的藥物與同一種受體結合之後,就結果的概念而言,大致可以區分成兩種不同類型的反應。畫面中的這長長一條一樣是細胞膜,左側代表的是細胞的外面,右側則是細胞的內部。
假設,今天有一個分子,我們就當它是 Ach 乙醯膽鹼,它與它的受體,也就是 M Rc 結合之後,接著會啟動下游的生化傳訊,並且引發生理反應。那如果現在有一個藥物分子,它「一樣」能夠與這個受體結合,而且結合之後,它「一樣」會啟動下游的生化傳訊,並且「一樣」使得接下來的生理反應能夠產生,那麼我們就稱這樣的藥物分子為這個受體的 agonist 致效劑。在這個例子之中,我們就把畫面上紅色的藥物稱為 M Rc 的 agonist。也就是說,按照這個標準,其實 Ach 在生理上就也是 M Rc 的 agonist。
相反的,換一種情況,今天如果有另外一種藥物分子,它「一樣」會與這個受體結合,結合之後,「卻會」使得原本應該要啟動的下游傳訊途徑變得「不發生」,或是說,它的結合「抑制」了下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樣的藥物,我們就把它稱為這個受體的 antagonist 拮抗劑 。
觀念釐清
這概念非常的基本,雖然到目前為止,聽起來好像不難,但接下來,有三件事情值得我們釐清。
① Agonist 與 Antagonist 的決定性差異
第一,agonist 與 antagonist 的區別,並不在於它們與受體之間親和力的強弱差異,而是取決於藥物分子以及所結合受體的結構本身,取決於細胞上受體在受到外來藥物分子的結合之後,它所發生的形變,是更能夠活化細胞內的其它傳訊分子,還是變得更難去引發下游的路徑。
換句話說,antagonist 指的並不是「比較不容易與受體結合的藥物」喔!藥物與受體之間有多容易結合,跟它會促進還是抑制下游的生理反應,是完全沒有相關的!應該說,只有能夠與受體結合緊密到一定程度的 agonist 或是 antagonist,才真正能夠發揮它們原本要促進或是抑制下游反應的效果。
② 位於受體 (Receptor) 層次
第二,agonist 或 antagonist 的描述,是針對受體,也就是 receptor 的層次。
怎麼說呢?回到我們先前的內容,我們知道受體有 α β 和 muscarinic Rc 等等,而我們就也可以用 α1 receptor agonist, α2 receptor agonist 等等,來表示一個藥物對於特定受體次分型的作用效果。或是用 M receptor antagonist,不特定指出次分型,來表示一個藥物它可能對於 M Rc 中的某一種或甚至是全部的次分型都能發揮效果。更多時候,其實名稱中間的 receptor 也可以省略,直接叫作 α1 agonist 或 muscarinic antagonist。
但是,沒有所謂的 NE agonist,或是 Ach antagonist 的這種說法;也沒有「促使胃酸分泌的 agonist」或是「抑制腸胃蠕動的 antagonist」的這種表述。再講一次,agonist 或 antagonist 針對的是受體層次,並不是神經傳導物質或是生理效果的層次。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可以作用在好幾種受體,同一項生理效果例如胃酸分泌或腸胃蠕動也都牽涉到不只一種受體的訊息傳遞,而 agonist 或 antagonist 的概念是專屬於「受體」層次的。
③ 直接 (Direct) 與 間接 (Indirect) 的區別
好,我們回來。要釐清的第三點,是「直接」和「間接」的區別。
雖然我們剛才提到,agonist 是「直接」「與受體結合」之後,會產生,或是加強下游生理效果的藥物,而 antagonist 也是在直接與受體結合之後,抑制,或是阻斷下游生理效果的藥物。但是,如果一個藥物的作用並沒有直接與受體結合,而是透過使得突觸部位的神經傳導物質增加或減少的方式,「間接」的改變了該神經傳導物質對於受體結合的量,那麼在廣義上,這個藥物仍然可以稱為這受體的 agonist 或 antagonist。
例如說,neostigmine 這個藥物,雖然不會直接與 M Rc 結合,但是它可以藉由抑制 Ach esterase 乙醯膽鹼分解酶 來達成 agonist 的效果。這個 Acetylcholine esterase,平常就是專門來分解 Ach 的酵素,所以它一旦受到抑制,突觸間隙 Ach 的量就會增加,所以,它就會使得 M Rc 受到比平常更多的刺激,增強下游的生化和生理反應,所以,我們一樣可以稱呼 neostigmine 為「M Rc 的 agonist」。
或是像 reserpine 這個藥物,就不顯示在畫面上了喔,即使它根本沒有作用在突觸之後的受體,而僅僅是作用在突觸前的神經細胞內,但是它最終所造成的效果能夠使得神經細胞釋放 NE 的量減少,進而減低突觸後 adrenergic receptor 的刺激,所以,它一樣有資格被叫作「adrenergic receptor antagonist」。
唯獨,我們會對於「沒有直接作用在受體上」的這些藥物,為它們加上「間接」indirect 的這個稱呼,以跟「有直接與受體結合」的藥物進行區別。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在查看之後範圍的影片標題時,也就能夠有概念了!
總結
好的,我們來做個總結。這部影片裡,我們介紹了「pharmacodynamics」範圍中,agonist 和 antagonist 的涵義,並且針對容易混淆的三個要點作出釐清。下一部影片中,我們就要利用這部影片裡提到的內容,來建立「副交感範圍」藥物部份的目錄囉!謝謝大家,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