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Tiny Notes

    • Register
    • Login
    • Search
    • 首頁
    • Notes
    • Ask
    • Latest
    • Hot
    • Tags

    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每日 Notes
    接觸性皮膚炎 濕疹eczema 皮膚科
    1
    1
    1361
    Loading More Posts
    • Oldest to Newest
    • Newest to Oldest
    • Most Votes
    Reply
    • Reply as topic
    Log in to reply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
    • T
      TinyNotes last edited by

      簡介

      接觸性皮膚炎可以分成兩個大類,一個是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ICD),另一種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CD)。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導因於接觸到了會對皮膚產生刺激性的物質,使得皮膚受損發炎。在這些患者中,以手為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部位。

      流行病學

      • 是最常見的職業性皮膚疾患,占了80%的個案
      • 但不一定只會在職業暴露出現,許多生活用物也可能造成

      成因

      (1) 可能造成ICD的物質

      • 肥皂、清潔劑、酸/鹼、各種工業溶劑
      • 一些植物(ex.大戟科)和動物的分泌物/酵素

      (2) 前行因子

      • 萎縮的皮膚;白皮膚;低溫;低濕度;物理性刺激

      (3) 要特別小心職業接觸史!!!!

      病生理機轉

      • 刺激物以足夠的濃度,接觸皮膚足夠的時間,將造成皮膚的傷害。

      • ICD可以分成兩個大類,分別為急性與慢性

      • 急性ICD的機轉
        直接對於角質細胞的細胞毒性傷害

      • 慢性ICD的機轉
        反覆暴露刺激物後,導致細胞膜破壞/皮膚障蔽受損/蛋白質變性→最後才造成細胞的毒性

      急性ICD

      (1) 臨床表現

      • 在暴露後,皮膚出現燒灼感、針刺感等→而後出現癢

      • 症狀出現的時間,和接觸的物質有關,可以分成

        • Immediate type stinging
          接觸後數秒(ex. 酸、氯仿、甲醇)

        • Delayed type stinging
          接觸後1-2分鐘出現,5-10分鐘到尖峰,30分鐘消失(ex. 氯化鐵、酚類)等

        • Delayed ICD
          症狀在接觸後8-24小時才出現(ex. 蒽類)

      (2) 皮膚表現

      • 可以從紅斑到起水泡都有可能、也可能出現皮膚壞死
      • 病灶範圍通常為接觸的區域

      慢性ICD

      • 最為常見的ICD,因為反覆暴露於輕微刺激物(ex.水、肥皂、清潔劑),不斷累加後所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

      • 病生理機轉
        反覆暴露→影響皮膚的障蔽→物質穿透皮膚→造成慢性發炎

      • 反覆的機械性刺激,也可能造成慢性ICD (ex. 摩擦;受壓;擦傷等)

      • 臨床表現

        • 皮膚出現針刺感、燒灼感、癢等
        • 皮膚病灶:乾燥、紅斑→脫屑→裂痕(fissure)等
        • 分布:主要出現在雙手
          常從指蹼(finger web)開始,散布到手的側邊和背面,最後影響到手掌;家庭主婦則常從手指尖端開始

      特殊形式:ICD合併ACD

      在一些個案,ICD和ACD會相伴發生。以營造業的工人為例,水泥為具有腐蝕性的鹼性物質,反覆暴露後導致ICD;接著,水泥中的鉻酸鹽,可能會進一步誘發ACD。因此,皮膚炎的病灶範圍可能會超過手、甚至到全身。

      診斷

      • 主要靠病史和理學檢查
      • 要跟ACD做鑑別診斷(Patch test中,ICD為陰性)

      病程與預後

      • 通常在不接觸刺激物後,2周內會改善
      • 但在慢性的ICD,病程可能拖更長,甚至無法完全緩解

      治療

      (1) 預防

      • 避免暴露刺激物,接觸後盡快用水清洗、使用相關防護裝備

      (2) 治療

      • 急性ICD
        確認並去除刺激物,使用溼紗布覆蓋於病灶,外用類固醇
        在非常嚴重的個案,甚至需使用系統性類固醇

      • 慢性ICD
        確認並去除刺激物,外用強效類固醇,並做好潤滑保濕

      Reference

      Fitzpatrick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
      • First post
        Las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