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癬 Ichthyoses
-
簡介
魚鱗癬是一群遺傳性的皮膚角化症,外觀上有許多的皮膚鱗屑堆積,從無症狀到非常嚴重者都有可能。魚鱗癬可以分成非常多種不同的類型,在這部分僅介紹四種魚鱗癬,分別為尋常魚鱗癬(Dominant Ichthyosis vulgaris)、X-linked Ichthyosis、Lamellar Ichthyosis、Epidermolytic Ichthyosis。
尋常魚鱗癬Dominant Ichthyosis Vulgaris (DIV)
(1) 流行病學
- 主要在3-12個月發病,男女比例差不多,相當常見(1/250)
(2) 遺傳模式:顯性遺傳
(3) 病生理機轉
- 不明,患者皮膚的filaggrin減少或消失
- 上皮的增生正常,但是角質被保留,使得stratum corneum增厚
(4) 臨床表現
-
皮膚病灶
很乾、表面有許多脫屑,可以是粉末狀的細屑,也可能是大塊(如魚鱗般)的脫屑 -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尤其在前脛(shin)、手臂、背部、臀部、大腿側邊
但是腋下、肘窩、膕窩通常不會受到影響
臉部通常不受影響,但臉頰和前額可能會 -
經常合併keratosis pilaris (毛孔角化症)
-
超過50%的患者,同時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
(5) 皮膚切片
- 皮膚過度角化(hyperkeratosis),granular layer減少or消失
- 電子顯微鏡下看到keratohyalin granules形成不良
(6) 診斷
- 主要依照臨床表現診斷
(7) 病程
- 夏天、潮濕的氣候會改善;成年後改善
(8) 治療
- 角質層的保濕:保濕乳膏、含尿素的乳膏
- 去角質的藥膏
- 口服A酸:相當有效,但是要注意不良反應
X-linked recessive ichthyosis
(1) 遺傳模式
- X-linked,基因位於Xq22.32,主要發生於男性
(2) 病生理機轉
- steroid sulfatase缺乏,導致cholesterol sulfate堆積
- 進而導致皮膚過度角化(但是上皮的增生正常)
(3) 流行病學
- 通常在出生後就會出現,發生率1/2000-1/6000
(4) 臨床表現
- 明顯的棕色脫屑(看起來髒髒的),主要分布於頸部、四肢、軀幹、臀部
尤其會影響『flexural region』,手腳掌通常不受影響 - 50%的成年男性出現逗點狀的角膜混濁(corneal opacities),通常沒有症狀
(5) Lab
- 抽血發現cholesterol sulfate↑
- 皮膚切片看到過度角化,且能看到granular layer
(6) 病程
- 不會因為長大而改善,在冬天時惡化
(7) 治療
- 皮膚保溼、去角質藥物;口服A酸能夠達到顯著的改善
Lamellar Ichthyosis
(1) 流行病學
- 男女發生率差不多,發生率小於1/300000
(2) 體染色體隱性
- 可以在分成三個類型,分別有不同的突變點
- 編碼transglutaminase 1 (TGM1)的基因突變
- 編碼ABC lipid transporter的基因突變
- 編碼2 lipoygenase的基因突變
(3) 臨床表現
-
於出生後發病,出生時常以『collodion baby』為表現
-
當外層的collodion membrane脫落後,接著全身會被大塊、粗糙、類密鋪磁磚(tessellated)的脫屑覆蓋。在下肢及屈曲處的脫屑,會較厚且呈現棕色
-
手腳掌的影響程度差異大,紋路變得比較深
-
頭皮:可能出現結痂型禿頭(scarring alopecia)
-
眼睛:眼瞼外翻
-
對熱耐受不良,因為汗腺被阻塞,影響排汗
(4) 皮膚切片
- 上皮層廣泛增厚(Acanthosis)、過度角化、granular layer存在
(5) 病程
- 終身存在,不會因為長大而改善
(6) 治療
- 新生兒:如Collodion baby的治療方式
- 成年人:皮膚保溼、去角質藥物、口服A酸
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
(1) 遺傳模式
- 體染色體顯性,因為轉錄epidermal differentiation keratin (KRT1、KRT10)的基因突變導致(基本上是角質的病變)
(2) 臨床表現
- 出生後,以紅皮症(erythroderma)以及水泡(局部或全身)表現
- 病灶接著變得角化(keratotic)且疣狀(verrucous),且持續有水泡產生
- 病灶分布全身,尤其在『關節屈曲處』、『手掌』、『腳掌』更為明顯
- 常伴隨著不好聞的味道(黃油味-rancid butter)
- 可能伴隨著次發性的感染
(3) 皮膚切片
- 看到巨大的keratohyalin granules;顆粒層出現空泡,進而變成角質層下水泡
(4) 治療
- 外用α-hydroxy acid、口服A酸(一開始可能水泡↑,但皮膚接著會顯著改善)
新生兒的魚鱗癬-Collodion Baby
(1) 整個胎兒被包覆在一個透明的膜中
- 通常會在出生後2-3周完全脫落
- 皮膚顯得亮紅且潮濕,但在痊癒之後,皮膚會看起來正常(直到underlying的皮膚疾患表現為止)
(2) 成因
- 許多患者未來會發展成魚鱗癬,但有約10%其皮膚是正常的
- 最常見的成因,包括Lamellar ichthyosis以及non bullous congential erythroderma
(3) 併發症
- 胎兒被包覆在膜中,影響呼吸、吸吮
- 外膜脫落後,會增加感染、體溫散失、脫水等狀況
(4) 治療
- 支持性治療(保溫/補水/注意營養)、有感染的話要積極治療
新生兒的魚鱗癬-斑色魚鱗癬(Harlequin Fetus)
(1) 簡介
- 又稱為小丑魚鱗癬,是一種相當罕見的狀況,而且非常嚴重
(2) 基因
- 體染色體隱性,和ABCA12蛋白的基因突變有關
(3) 臨床表現
- 患者角質層異常增厚,全身布滿鱗片狀的斑塊,斑塊間以深的裂縫隔開
- 眼瞼外翻(ectropion)、嘴唇外拉(eclabium)、耳朵發育不良
- 增厚的皮膚可能會影響呼吸、散熱困難、水分容易散失、感染風險增加
(4) 預後
- 患者經常於出生後很快死亡,但也有存活更長的個案
後天的魚鱗癬
(1) 成年才發生的魚鱗癬
(2) 相關疾患
- 惡性腫瘤:Hodgkin disease、non Hodgkin lymphoma、其他癌症
- 自體免疫疾病:SLE、皮肌炎、MTCD、嗜酸性球筋膜炎(fasciitis)
- 藥物:菸鹼酸、triparanol、butyrophenone
- 其他:AIDS、Sarcoidosis、GVHD
Reference
Fitzpatrick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