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Tiny Notes

    • Register
    • Login
    • Search
    • 首頁
    • Notes
    • Ask
    • Latest
    • Hot
    • Tags

    副交感17-肉毒桿菌毒素

    醫學整合課程
    副交感 肉毒桿菌 藥理學 醫學整合課程 陳和謙醫師投稿筆記
    1
    1
    441
    Loading More Posts
    • Oldest to Newest
    • Newest to Oldest
    • Most Votes
    Reply
    • Reply as topic
    Log in to reply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
    • T
      TinyNotes last edited by TinyNotes

      Youtube Video

      製作人:陳和謙醫師

      粉絲專頁連結

      !!請把握限時投影片檔案下載!!

      影片內容逐字稿

      前言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醫學整合課程。在前幾部影片裡,我們介紹了 muscarinic receptor (M Rc) 的 agonist (致效劑),也就是與 M Rc 結合後,會促使下游訊息傳遞,並且加強生理效果的藥物。而接下來的幾部影片要討論的,則是 M Rc 的 antagonist (拮抗劑),我們一樣也是先介紹 「間接型」,再介紹「直接型」。

      間接型拮抗劑 (indirect muscarinic antagonist) ── 從缺

      我們先前應該已經有瞭解了:所謂 直接型拮抗劑 (direct antagonist),在這邊指的,就是與 M 受體結合,抑制它下游生化傳訊及生理效果的藥物;而所謂 間接型拮抗劑 (indirect antagonist),在此指的是藉由減少突觸間隙 Ach 的濃度,來達成減少 Ach 與 M Rc 結合和作用的藥物。

      那我們開始進入藥物部份的目錄。這次換畫面頂端保有 muscarinic Rc 的 M,所以畫面下方接下來要出現的,就全部都是 antagonist 相關的內容。

      同樣地,這邊的藥物整理並不單單只是從課本上截取,單純進行藥物研究方面的學術討論,這邊列出的藥物,都是在醫院的見實習階段以後,在各科的臨床實作之中有出現過的藥物,所以不用擔心會白學。

      這一部影片要探討的是間接型的藥物。看一下目錄,發現咦?沒有「間接」耶…怎麼回事呢?是不是漏了咧?嗯,不是,是真的沒有。所以這部影片其實已經可以結束了!但是呢,如果你心有未甘,還想瞭解一點的話,我們也還是可以稍微來討論一下這個變深黑色的、相關性或重要性比較低一點的內容。

      肉毒桿菌毒素 (Botulinum toxin)

      這邊的 botulinum toxin 就是鼎鼎大名的肉毒桿菌「毒素」或肉毒桿菌「素」,它來自於 肉毒桿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這種細菌。

      我們先前提過,間接型的作用原理就是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量,具體的策略不外乎就是:① 改變神經生成 Ach 的量、② 改變神經釋放 Ach 的量,或是 ③ 透過影響回收或分解的方式來改變突觸間隙的量。

      在先前 agonist 的部份,最後的結果是要使得 Ach 增加,而現在 antagonist 的部份,最後的結果則是要使得 Ach 的量減少。這邊的 botulinum toxin,則是採用 ② 的策略。

      聽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我們在這邊的介紹已經蠻完整的,但其實沒有。我們這邊只是歸納成 ① ② ③ 這三點而已。如果要真正完整地在學理上,介紹「間接型」的作用機轉,這樣是不夠的。

      因為既然「間接型」的概念,包含了任何影響突觸間隙 Ach 的量的方式,要掌握所有可行的策略,我們其實必須從 Ach 是怎麼樣從 choline 和 CoA 合成開始,對 Ach 每一個合成的環節以及完整的釋放過程進行討論,畢竟在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受到抑制的機會,那它就是一個可能的機轉。但是我們沒有要這麼做,主要是因為雖然這些機轉的藥物確實有在科學家的實驗室裡被找到,卻並沒有被開發、上市,甚至是普遍在臨床上使用,所以我們在此點到為止就好。

      雖然說有這三大方向的機轉,但是臨床的藥物中,唯一最相關、最涉及這些過程的藥物,就只有這邊的 botulinum toxin。它的作用,會使得神經細胞內裝有 Ach 的 囊泡 (vesicle),無法與細胞膜 融合 (fusion),於是使得 Ach 無法被釋放到突觸間隙中,如此一來,末梢動器上的 M Rc 被刺激的程度就會下降!

      原理、用途、副作用

      只不過,請注意:botulinum toxin 它作用的神經,主要是支配骨骼肌的體神經,這個故事跟我們先前提到的 neostigmine 的概念是等同的。它們這兩個藥物都是間接型,也都以作用在體神經的 Nicotinic Rc 為主、但也都附帶有作用到自主神經副交感的 M Rc、所以也都有機會造成「心腺眼腦膀腸管」的副作用,只不過,neostigmine 是 agonist,botulinum toxin 是 antagonist。

      所以啊!這也可以解釋,我們聽到的醫美有在打肉毒桿菌,就是藉由皮下注射肉毒桿菌「素」,來消除皺紋,原理就是它可以抑制臉部表層的骨骼肌收縮。

      一般而言,皮下注射主要會遇到的問題,是使得附近我們沒有意圖要讓它放鬆的肌肉,也跟著放鬆,或是劑量不夠,沒有達到客人滿意的效果,而不會有那些「心腺眼腦膀腸管」的副作用產生。

      這些全身性的副作用,主要發生於「肉毒桿菌中毒」的情況,也就是食物罐頭的製作過程沒有把細菌殺死,或是傷口遭到土壤或砂子中的細菌感染,典型的中毒徵象體現於「心腺眼腦膀腸管」中的「腦」,也就是使人變得疲倦、昏睡,而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抑制骨骼肌中跟呼吸相關的肌肉,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另外,值得再提一下的是,肉毒桿菌在醫療方面的用途,並不只侷限於美觀上的消除皺紋。既然它主要的作用是使骨骼肌放縮,那它對於「骨骼肌過度收縮的狀態」自然就會有治療的角色,像是神經內科的 肌張力異常 (dystonia) 或是復健科的 攣縮 (contracture)。

      生活應用

      最後,我們把所學習到的概念延伸到生活中,來看看我們學的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

      有了以上的知識背景之後,如果今天,我們閱讀到美的好朋友介紹肉毒桿菌的文章,看到它說肉毒桿菌素可以治療多汗症,並且需要的單位比消除皺紋的單位還要高出許多,我們就自然能夠理解,也不需要再背,很快就能夠記起來,而且也不容易忘記,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完整的背景知識。

      總結

      好的,我們來做個總結。在這一部影片中,我們說 indirect M Rc antagonist 其實在臨床上幾乎沒有相關的藥物,如果要找一個沾到邊的,那就是 botulinum toxin 了。從下一部影片開始,我們就要進入這一系列影片的最後一個區段,也就是 M Rc 直接型拮抗劑的部份了!謝謝大家,我們下次見。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
      • First post
        Las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