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癬菌Dermatophyte
-
分類
- 大約有40來種皮癬菌,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為Trichophyton、Microsporum、以及Epidermophyton
- 接著可以依照其自然宿主(人類/動物/土壤)做後續的分類
主要皮癬菌侵犯的皮膚部位
- Trichophyton:皮膚/頭髮/指甲
- Microsporum:皮膚/頭髮
- Epidermophyton:皮膚/指甲
名詞定義
-
Anthropophilic:只會存在於人類宿主上
-
Zoophilic
- 經由動物傳染到人類的(主要感染在暴露的位置)
- Microsporum canis:主要由貓/狗傳染給人類
- 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主要由天竺鼠/兔子傳染給人類
- 這類的皮癬菌通常會造成比較急性、嚴重的發炎反應
-
Geophilic
- 從土壤偶然傳給人類,最常見的為microsporum gypseum
- 通常也會造成比較急性、明顯的發炎反應
流行病學
(1) 非常常見,大約造成25%人的感染
(2) 不同地區所盛行的皮癬菌種類也有所差異- 美國:頭癬最常見為Trichophyton tonsurans、其次為Microsporum canis
- 歐洲:頭癬最常見為Microsporum canis
- 非洲:頭癬最常見為Microsporum audouinii、Trichophyton soudanense、Trichophyton violaceum
臨床表現
-
命名主要根據被感染的部位所決定
→tinea + 感染部位 (ex. Tinea pedis、tinea capitis) -
臨床表現和感染的菌種,感染的部位等有關係
診斷
(1) 刮KOH:無法鑑別出菌種,且偽陰性比例高(15%)
(2) 培養
- 最常使用Sabouraud dextrose agar (SDA)培養
- 可加入cycloheximide/chloramphenicol (+/- gentamicin)來抑制其他菌種
- 需在室溫下培養,至少4周以上的時間
(3) 病理切片
- 可以染PAS、GMS stain等讓hyphae更加的清楚
(4) 伍氏燈
- 部分的頭癬在照射伍氏燈後,會產生黃綠色螢光
- 包括M. audouinii, M. canis, M. distortum, M. ferrugineum
(目前美國最常見的頭癬菌種為T. tonsurans,不會產生螢光!)
治療
-
包括外用和系統性的抗黴菌用藥
-
若為hair-bearing處(tinea capitis, tinea barbae)和指甲的黴菌感染,通常對於外用藥物反應不好,通常需要用系統性的抗黴菌藥物
-
系統性的常見藥物選擇
- Griseofulvin:Tinea capitis第一線、tinea coporis、Tinea pedis等
- Terbinafine:灰指甲第一線,其他處的皮癬菌感染也可以用
- Itraconazole:可用於頭癬、灰指甲、和其他處的皮癬菌感染
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2925-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