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Tiny Notes

    • Register
    • Login
    • Search
    • 首頁
    • Notes
    • Ask
    • Latest
    • Hot
    • Tags

    多汗症 Hyperhidrosis

    每日 Notes
    多汗症 汗腺相關疾患 皮膚科
    1
    1
    167
    Loading More Posts
    • Oldest to Newest
    • Newest to Oldest
    • Most Votes
    Reply
    • Reply as topic
    Log in to reply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
    • T
      TinyNotes last edited by

      簡介

      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定義為流汗的狀況超過生理維持體溫所需的量,是個相當常見的狀況,盛行率可達4.8%。多汗症可以再依照成因,分為原發性多汗症和次發性多汗症。

      原發性多汗症 Primary focal hyperhidrosis

      (1) 成因

      • 目前並不是很清楚,可能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關(汗腺結構本身沒有異常)

      (2) 臨床表現

      • 平時的狀況下,產生過多的汗水(excessive sweating at baseline)

      • 常受影響的部位包括手腳掌、腋下、顱顏部、鼠蹊部等

      • 通常從兒童(手腳掌)或青春期(腋下)開始,並持續到成人

      • 嚴重程度不一,輕微的患者只會有皮膚摸起偏濕的狀況;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整個濕透

      (3) 診斷

      • 症狀需要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且沒有其他系統性因素能夠解釋

      • 以下的因子,需要符合至少兩項

        • 雙側且大致上對稱
        • 發病年齡典型小於25歲
        • 睡覺的時候,局部流汗的狀況改善
        • 每周至少發生一次過度流汗的狀況
        • 家族史(+)
        • 影響生活功能

      (4) 病程

      • 是個慢性的疾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5) 治療

      • 第一線:市售止汗劑(含鋁鹽成分)、外用glycopyrrolate
      • 第二線:注射肉毒、微波熱能(如Miradry)、電離子透入療法(tap water iontophoresis therapy)
      • 嚴重/反覆個案:可以考慮內視鏡胸交感神經節阻斷術(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ectomy)
      • 系統性藥物
        • 可以單用或是和上述治療併用,較適合用於多個部位多汗的患者
        • 選項包括抗膽鹼藥物(如glycopyrrolate和oxybutynin)、clonidine、beta-blocker等

      次發性多汗症

      (1) 導因於系統性疾病或藥物

      • 局部次發性多汗:味覺出汗、神經病變、胸腔內病灶、代償性多汗等
      • 全身次發性多汗:代謝疾病、感染、惡性腫瘤、自主神經異常等

      (2) 臨床表現

      • 患者會出現局部或全身性的出汗,且在睡覺時仍持續
      • 主要出現在成人

      (3) 局部次發性多汗

      • 味覺出汗(gustatory sweating)

        • 生理狀況下,吃到熱或辣的食物,在嘴唇/前額/頭皮/鼻子可會反射性流汗(trigeminovascular reflex)
        • 病理性味覺出汗稱為Frey syndrome,和唾腺手術傷到auriculotemporal nerve有關;相較於生理性味覺出汗,此狀況為單側分布
          (其他原因:產鉗傷害、上胸/頸部交感神經切除術、臉部帶狀疱疹等)
        • 治療:局部止汗劑、打肉毒
      • Paroxysmal localized hyperhidrosis

        • 日間陣發性多汗,偶而會出現在更年期後的女性
          主要影響頭頸部和軀幹上半
        • 不會合併潮紅,且對賀爾蒙補充反應不好
        • 可能和下視丘設定的流汗溫度改變有關係
      • 和皮膚疾病相關的局部次發性多汗

        • 被報導過的疾病包括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glomus tumor、tufted angioma、eccrine nevus、eccrine angiomatous hamartoma等
        • Eccrine nevus:局部汗腺增生,並以局部多汗表現,表皮通常無變化

      (4) 全身性次發性多汗

      • 相關的誘發因素
        糖尿病、低血糖、甲狀腺亢進、carcinoid syndrome、肢端肥大症、鬱血性心臟病、dumping syndrome、停經、惡性腫瘤、藥物戒斷、感染等

      • Riley-Day syndrome
        又稱為familial dysautonomia,為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IKAP gene)的感覺自主神經病變(sensory-autonomic neuropathy),患者會出現自主神經異常,並以排汗和唾液過多、眼淚製造下降、皮膚紅、姿勢性低血壓、深部肌腱反射下降等

      • 藥物與毒素

        • 和SSRI、opioids、prostaglandin inhibitor、cholinergic agonists等有關
        • Opioid造成多汗的機轉和刺激肥大細胞去顆粒化有關

      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1459-1465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
      • First post
        Las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