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瀉 Chronic dirrhea
-
定義:
- 腹瀉:一天排便量大於200g (此定義較不實用), 一天排出三次以上的稀便、水便
- 急性腹瀉:< 4 wks 的腹瀉
- 慢性腹瀉 : > 4 wks 的腹瀉
流行病學
- 在開發中國家:要想到慢性感染(細菌、寄生蟲、結核)、IBS、IBD
- 在已開發國家:IBS、IBD、吸收不良、慢性感染(免疫不全患者為主!)
造成慢性腹瀉的原因
-
藥物:瀉藥laxatives、抗生素、colchicine、PPI、NSAIDS、SSRI等
(很多藥物都有可能造成慢性腹瀉,之後上網查即可) -
Malabsorption:stool routine →→fecal fat (+)
對於營養的吸收下降 而導致osmotic diarrhea
特徵:禁食改善、脂肪便(惡臭)、體重下降(儘管有進食)
原因:- 慢性胰臟炎:消化液分泌↓→吸收不良
- 細菌overgrowth:因為結構(ex. Ileocecal valve切除)、蠕動的異常(ex. DM、scleroderma),導致細菌過度生長
- 膽汁分泌↓:也會導致脂肪消化受到影響
- 其他:Celiac disease、Whipple’s disease等
-
膽囊切除術後
通常數周至數月後症狀會改善
沒有膽囊後,膽汁會持續流入小腸,超過ileum的回收能力,進入大腸,導致cholerheic diarrhea。 -
Inflammatory因素:Fecal WBC (+)
-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包括Chron’s disease (CD)和 Ulcerative colitis (UC)-
CD:慢性腹瀉、不連續病灶(skip lesion)、較深層、全腸胃道都侵犯、較易發生stricture、fistula
-
UC:從rectum開始、連續性病灶、較表淺、cancer risk較高
-
Chronic infection:
查患者是否有相關旅遊史、飲食史、病史(免疫抑制)、藥物史
寄生蟲(包括阿米巴、糞小桿線蟲等)、CMV colitis、偽膜性大腸炎、TB colitis都要考慮進來
-
慢性的腹瀉一定要想到『免疫抑制』的可能性!
-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 是個功能性的腸道問題,患者有多種臨床表現:有腹痛不適、合併排便習慣的改變,經檢查無解剖構造異常
- 診斷:可以參考
ROME III criteria
在過去三個月,患者反覆有腹部疼痛或不適感,每個月至少出現3天,同時合併下列兩種以上的狀況。
- 症狀在排便後緩解
- 症狀合併排便頻率的改變
- 症狀合併糞便形狀/外觀的改變
※不適感:定義為非疼痛的不舒服感覺
-
通常在年輕時就會開始出現,和心理壓力有關係
-
流行病學:女性比男性多 (2:1)
Bonis PA, Lamont JT (2015). Approach to the adult with chronic diarrhea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trieved 2015 Jul 29th from www.uptodate.com
-
請問大大~
1.Malabsorption:什麼原因會造成膽汁分泌減少?要如何促進膽汁分泌?
2.cholerheic diarrhea除了diarrhea症狀治療,還有什麼治療方法? -
@omm
1.膽酸循環受損的患者,其膽酸的再吸收會減少,雖然肝臟會代償性的增加膽汁的分泌,但較嚴重的患者長期會導致bile salt的不足。在短腸症候群的患者,除了cholerheic diarrhea外,bile salt不足也可能解釋一部分腹瀉的成因- 可以給膽酸吸附藥物(bile acid binding resin),例如cholestyramine
-
請問學長臨床上是否有遇過PBC(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和PSC(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的Case呢?
-
@endzone
我沒有遇過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