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
簡介
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基因疾病,導因於腫瘤抑制基因TSC1和TSC2的突變。患者會出現多發性的器官侵犯,包括腦部、心臟、腎臟、肺臟和皮膚。此外,患者可能會出現認知、行為或精神疾患,稱為TSC-associate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TAND)。
流行病學
-
發生率約1/6000活產兒,盛行率約為1/25000
-
男女比例差不多
-
1/3為家族遺傳,2/3則為偶發性的個案
成因
-
導因於腫瘤抑制基因TSC1或TSC2的突變
TSC1:位於9q34;TSC2則位於16p13.3 -
TSC1和TSC2能夠抑制mTORC1的訊號傳遞;當此TSC1/TSC2失去功能後,會導致mTORC1的訊號增加,進而刺激細胞的生長,產生多發性的腫瘤
(通常TSC2突變產生的phenotype較為嚴重) -
Sirolimus能夠抑制mTORC1的活性,因此可用於TSC的腫瘤治療
結節硬化症的皮膚表現
(1) 色素脫失斑(hypomelanotic macules)
-
超過90%的兒童能夠觀察到色素脫失的斑
-
通常在出生時,或是在出生後幾年內出現;成年後會消退
(可以考慮用伍氏燈照,能夠讓色素脫失更為明顯) -
臨床表現
- 病灶大小約0.5-3cm
- 有些病灶一端偏橢圓,另一端偏尖→稱為Ash-leaf spots
- 全身都可能出現,最主要在軀幹和臀部
- 若位在頭皮,可能造成頭髮變白(poliosis)
- 為TS的major criteria:超過3個,直徑至少5mm
-
Confetti skin lesion
- 較少見,主要出現在下肢(膝蓋下)或前臂
- 為小而多的脫色素斑(2-3mm),為TS的minor criteria
(2) 臉上的血管纖維瘤(angiofibroma)
-
通常在2-5歲時出現,75-90%的患者會出現
-
病灶約1-3mm,粉紅至紅色的丘疹,表面光滑
病灶數量從1到超過100個都可能,丘疹可能會融合成較大的結節 -
分布主要在臉部中央(尤其在鼻溝→對稱延伸到臉頰/鼻子/鼻孔/下巴)
-
病灶在青春期時,數量和大小會增加;成年後的病灶通常穩定,紅的狀況會改善
-
為TS的major criteria:數量超過3個
(註:若為青春期後產生的多發性angiofibroma,要想到Birt-Hogg-Dube syndrome和MEN type 1)
(3) Fibrous cephalic plaques
-
可能是先天性,或是出生後慢慢變大,約40%患者出現
-
為一不規則的connective tissue nevus,顏色可能為皮膚色/紅色/深色
-
病灶典型出現在額頭,但可能也出現在頭皮/臉頰/臉上其他部位
-
為TS的major criteria (和angiofibroma為同一項)
(4) Shagreen patch
-
約出現在50%的患者
-
可能在嬰兒時出現,但通常在之後才變得明顯
-
病灶為不規則的斑塊,大小約1-10公分,病灶表面可能呈疙瘩樣(bumpy)或為橘皮樣;顏色可能為膚色、粉色或棕色
-
好發的部位為下背或薦椎處(sacral region)
-
為TS的major criteria
(5) Ungual fibroma
-
又稱為Koenen tumor
-
通常在10歲後出現,且約85%的成人患者會出現
腳趾較手指更容易出現,大小約1mm到1cm -
出現在甲摺處,稱為periungual fibroma
若壓迫到nail matrix→指甲產生縱向的凹陷(groove) -
出現在甲板下,則稱為subungual fibroma→導致甲床甲板分離
-
為TS的major criteria:出現兩個或以上的ungual fibroma
其他器官的表現
(1) 口腔
-
牙齒能看到許多小凹洞(dental pitting),幾乎所有患者會出現
(為minor criteria:出現三個或以上的dental pits) -
約50%的患者會出現口腔內的纖維瘤(intraoral fibroma),主要出現在牙齦;部分患者會出現廣泛的牙齦增生
(為minor criteria:出現兩個或以上的intraoral fibroma)
(2) 腦部
- 腦部病灶包括皮質發育異常(cortical dysplasia)、室管膜下結節(subependymal nodules)和室管膜下的星狀細胞瘤(giant cell astrocytoma)
- 約80%的患者會出現癲癇(大部分在三歲前,主要以infantile spasm或focal seizure的形式表現)
- TSC-associate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TAND)
包括行為、智能、精神上的異常(智能障礙、發育遲緩、自閉症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等)
(3) 心臟
- 約80%的患者有心臟的橫紋肌瘤(rhabdomtoma),通常沒有症狀,且會自發性消退。此外,TSC的患者也常出現心律不整。
(4) 腎臟
- 約有80%的患者出現angiomyolipoma,其他表現包括腎臟囊腫、腎細胞癌(2-3%)等
(5) 肺臟
- 包括lymphangioleiomyomatosis (LAM)、multifocal pneumocyte hyperplasia和肺部的clear cell tumor
- LAM主要出現在女性,主要出現在20-40歲
患者可能出現自發性氣胸、乳糜胸、喘、咳嗽等
(6) 眼睛
- 約30-50%的患者會出現視網膜的錯構瘤
(7) 其他
- 腸道可能會出現錯構瘤
- 其他器官(如脾臟/甲狀腺)可能出現良性腫瘤
診斷
(1) 基因診斷
- 偵測到TSC1或TSC2的突變;然而10-25%的患者可能沒有找到這些突變點(可能為intron突變或somatic mosaicism),因此儘管基因結果沒有異常,也無法完全排除TSC的可能性,還是要搭配臨床的表現
(2) 臨床診斷標準
-
診斷要件:2個major criteria;1個major criteria + 2個minor criteria
-
Major criteria
(1) 脫色素斑(>3個,至少5mm);(2) Angiofibroma (>3個)或fibrous cephalic plaque;(3) Ungual fibroma (>2個);(4) Shagreen patch;(5)多發性視網膜錯構瘤;(6) cortical dysplasia;(7) 室管膜下結節;(8) 室管膜下結節巨細胞星狀細胞瘤;(9) 心臟橫紋肌瘤;(10)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11) Angiomyolipoma (>2個) -
Minor criteria
(1) confetti skin lesion;(2) dental enamel pits (>3個);(3)口腔內纖維瘤;(4) retinal achromic patch;(5) 多發性腎臟囊腫;(6)腎臟外的錯構瘤
病程及預後
患者的壽命比一般族群短,可能和腎衰竭、癲癇、水腦症、呼吸衰竭、心臟出口阻塞、心律不整、氣胸、出血等有關係
治療
(1) mTOR inhibitor
-
可用來治療多種TSC相關的腫瘤
-
Everolimus可用於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和腎臟的angiomyolipoma
-
Sirolimus可用於LAM的治療
-
皮膚的病灶,通常也會在系統性mTOR inhibitor的使用下改善,然而因為潛在的藥物不良反應,較少用於單純的皮膚病灶
(目前較多是再研究外用mTOR inhibitor對於皮膚病灶的治療)
(2) 手術治療
- 皮膚病灶若造成疼痛/出血/影響功能或外觀,可以考慮使用手術切除或其他方式治療
(3) 基因諮詢
(4) 長期追蹤
*定期回診、定期影像學評估(腦部、肺部、腎臟等)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2480-2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