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Tiny Notes

    • Register
    • Login
    • Search
    • 首頁
    • Notes
    • Ask
    • Latest
    • Hot
    • Tags

    冷對皮膚的傷害-non-freezing cold injury

    每日 Notes
    低溫相關疾病 環境醫學 皮膚科
    1
    1
    257
    Loading More Posts
    • Oldest to Newest
    • Newest to Oldest
    • Most Votes
    Reply
    • Reply as topic
    Log in to reply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
    • T
      TinyNotes last edited by

      冷對皮膚傷害的分類

      可以根據是否冷凍(freezing),分成兩大類

      • Freezing cold injury:如frostbite

      • Non-freezing cold injury
        包括發紺、Pernio、Raynaud phenomenon等
        組織溫度降到『0到15度』數小時到數天產生

      (註:frostbite和pernio翻成中文都是凍瘡,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本篇筆記內容主要介紹non-freezing cold injury

      冬季乾(winter xerosis)

      • 長時間暴露冷的環境會導致皮膚乾燥,主要出現在下肢

      • 患部會出現乾癢、角質層裂開等變化

      • 誘發因子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魚鱗癬、年齡增加、過度清洗等

      Pernio

      (1) 簡介

      • Pernio,又稱做chilblain,是一種局部的發炎病灶,導因於持續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潮濕和風會讓狀況更明顯)

      (2) 病生理機轉

      • 可能和血管對冷的反應異常、小創傷等有關係

      (3) 臨床表現

      • 最常見於兒童、女性、低BMI的患者
      • 通常在春天時緩解,並在冬天時復發
      • 患者會急性產生單個或多個,紅色至紫色的斑/丘疹/斑塊
      • 病灶可能會癢、灼熱感、或疼痛;嚴重者甚至會起水泡和潰瘍
      • 病灶典型的位置為腳指;但手指/腳踝/鼻子/耳朵也可能產生
      • 病灶通常在1-3周緩解,但可能會持續更久

      (4) Equestrian chilblains

      • 通常在年輕女性,於冬天長時間騎馬出現;患者會出現紫紅色、會痛的斑塊,位置在大腿和小腿的外側。

      (5) 次發性的凍瘡

      • 包括凍瘡樣狼瘡(chilblain lupus erythematosus)、骨髓增生疾患、自體免疫疾病、hyperviscosity syndrome、冷凝球蛋白血症、病毒感染(如COVID-19)等
        (病程長、溫暖的月份出現、老年時期才出現→小心次發性的成因)

      (6) 預防與治療

      • 預防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保暖、戒菸等
      • 以症狀治療為主,包括休息和保暖、外用中效力類固醇
      • 第二線的療法可以考慮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
      • 第三線的療法可以考慮aspirin、pentoxifylline、nicotinamide等
      • 治療次發性的成因

      Cold urticaria

      (1) 是一種物理性蕁麻疹
      (2) 臨床表現

      • 和一般蕁麻疹相同,但主要出現在局部接觸到冷的部位
        (通常在回溫之後產生)
        (3) 成因
      • 可以是原發性,也可能次發於其他系統性疾病(如自體發炎疾病、冷凝蛋白球血症等)
        (4) 病生理機轉
      • 主要和IgE有關係;組織胺是重要的介導因子

      (5) Familial cold urticaria

      • 是一種自體發炎疾病,在兒童時期會發病。

      • 患者在碰到冷的環境後(如吹到冷風),會出現蕁麻疹/頭痛/發燒/關節痛/白血球升高/口腔黏膜腫脹等表現。

      (6) 診斷

      • 將冰塊包裹後放在病人的皮膚上,回溫後可以看到膨疹(wheals)

      (7) 預防與治療

      • 避免接觸到寒風還有在冰水中游泳
      • 第一線治療可以考慮二代抗組織胺(可用到4倍標準劑量)
      • 其他可考慮一代抗組織胺、H2 blocker、montelukast、omalizumab等

      Cold panniculitis

      (1) 冷也可能造成皮下脂肪的發炎反應,也就是脂膜炎
      (2) 臨床表現

      • 比較容易出現在兒童

      • 分布位置較常見於臉頰和下肢(註:位於臉頰的cold panniculitis和吃冰棒有關係,又稱為popsicle panniculitis)

      • 以疼痛、紅的皮下結節表現;大約在接觸後1-3天產生
        (可能會導致脂肪細胞壞死;病灶緩解後可能會有點凹陷)
        (這樣的原理被應用在冷凍融脂上)

      (3) 診斷

      • 可以做ice cube challenge,將冰塊包裹後,放在皮膚上10分鐘,約在12-18小時後會產生紅色的皮下斑塊
      • 切片主要是看到lobular panniculitis

      (4) 治療

      • 症狀治療為主;病灶通常在2-3周後緩解

      其他和冷相關的皮膚疾患

      • Sclerema neonatorum和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born
      • Raynaud phenomenon
      • Cryoglobulinemia
      • Livedo reticularis
      • Erythromelalgia
      • Acrocyanosis

      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1672-1678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
      • First post
        Las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