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原蟲症Leishmaniasis
-
簡介
利什曼原蟲症為利什曼屬的原蟲所造成的感染,主要經由白蛉(sandfly)所傳播,是全世界第三常見的病媒傳染疾病(僅次於瘧疾和登革熱)。
流行病學
-
是相當常見的病媒傳染疾病,每年約有160萬新的個案
- 20萬-40萬為內臟利什曼原蟲症(visceral leishmaniasis,VL)
- 70萬-120萬為皮膚利什曼原蟲症(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
- 全世界目前約有1200萬人正被感染
-
主要出現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CL: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非、中東-西亞
(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伊索比亞、伊朗、祕魯、蘇丹、敘利亞) - VL: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巴西、伊索比亞、印度、南蘇丹、蘇丹
- MCL:皮膚黏膜型利什曼原蟲症,主要分布在玻利維亞、巴西、祕魯
- CL: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非、中東-西亞
病原體介紹
(1) 利什曼原蟲為雙型性的原蟲,主要經由雌的白蛉傳播
- Promastigote:為梭狀、單鞭毛的型態 (在白蛉腸道的型態)
- Amastigote:為圓形、無鞭毛的型態 (被巨噬細胞吞噬後的型態)
(2) 生活史
- 白蛉叮咬人體後,promastigote進入人體
- 被巨噬細胞吞噬後,會在胞內轉為amastigote,並感染其他組織和細胞
- 當白蛉吸血時,同時會攝入被感染的巨噬細胞
- 細胞被破壞後amstigote會被釋出,轉變為promastigote
- 在腸道內複製,並進入白蛉的食道和唾腺中,於吸血時進入人體
(3) 自然宿主
- 可以感染多種野生動物和家畜
- 在某些類型的利什曼原蟲(如L. donovani),以人類為主要的宿主
(4) 利什曼原蟲的分類
- 可以分成所謂的”old world”和”new world”利什曼原蟲
- Old world leishmania:主要分布在東半球(亞洲、非洲等地)
- New world leishmania: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
臨床表現總論
-
利什曼原蟲症的臨床表現多樣,取決於利什曼原蟲的種類、患者的免疫狀態、基因型態等
-
臨床表現可以分成幾個主要的型態,分別為皮膚利什曼原蟲症(CL)、黏膜型利什曼原蟲症(MCL)、內臟型利什曼原蟲症(VL)等,細節可以參考連結
診斷
-
經由抹片、病理切片、培養的方式來確認利什曼原蟲的存在
(內臟型:可以考慮做脾臟/淋巴結/骨髓切片) -
病理特徵
- 廣泛發炎細胞浸潤:以histiocyte為主;散在的巨噬細胞/淋巴球/漿細胞
- 能看到胞內的amastigote (稱為Leishman-Donovan bodies)
(染Giemsa stain後,能夠讓病原體更容易看到) - 在急性病灶比較容易看到病原體的存在;隨著進入慢性期,主要看到tuberculoid granuloma
-
培養
為診斷的黃金標準,但是敏感度並不高
後續可以再經由PCR的技術,做出更進一步的鑑定 -
Montenegro skin test
類似TB的tuberculin test,將死掉的promastigote注射到真皮,並評估是否曾經暴露到利什曼原蟲。(無法區分是現在還是過去曾感染)
治療
-
需要根據疾病嚴重度、致病原、宿主狀態等,選擇合適的藥物
-
局部治療
若只有少數皮膚病灶,可以考慮手術/雷射切除、冷凍治療、電燒、光動力療法、外用paromomycin藥膏、傷口濕敷療法等 -
系統性治療
- 根據感染的致病原,選擇合適的藥物
- 常見的藥物選擇包括sodium stibogluconate、meglumine antimoniate、Amphotericin B、pentoxifylline、pentamidine等
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3223-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