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Tiny Notes

    • Register
    • Login
    • Search
    • 首頁
    • Notes
    • Ask
    • Latest
    • Hot
    • Tags

    利什曼原蟲症的臨床表現

    每日 Notes
    利什曼原蟲症 寄生蟲 感染科 皮膚科
    1
    1
    238
    Loading More Posts
    • Oldest to Newest
    • Newest to Oldest
    • Most Votes
    Reply
    • Reply as topic
    Log in to reply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
    • T
      TinyNotes last edited by

      皮膚利什曼原蟲症(CL)

      (1) 局部皮膚利什曼原蟲症(localized cutaneous leishmaniasis,LCL)

      • 最輕微的感染型態,絕大多數的感染個案以此形式表現

      • 大多數的個案會在一年內自行痊癒,稱為急性LCL;但部分個案可能會持續超過一年,則稱為慢性LCL

      • Old world LCL

        • 病灶的型態相當多樣,初期為紅色的丘疹,會數周時間內會慢慢擴大,表面可能會出現潰瘍或痂皮(火山口樣)
        • 可以依照臨床表現,分成Moist type (主要為L. major)和Dry type (主要為L. tropica)
        • 其他被報導過的表現包括乾癬樣/濕疹樣/環形/zosteriform/
          verrucous/keloidal
        • 不同種類的利什曼原蟲可能有特殊的型態,但無法直接由臨床做病原體的確認,還是需要後續的分子技術分析
      • New world LCL

        • 最常見的型態為單一潰瘍,分布在暴露的區域
          其他的表現和Old world LCL相當接近
        • L. mexicana和L. guyanesis只會造成皮膚表現
          L. braziliensis和L. paramensis則可能會進展至MCL
          (L. braziliensis持續時間較久,也較易產生Sporotrichoid spreading)
        • Chiclero ulcer:耳朵的LCL,耳殼的慢性潰瘍表現,導因於L. Mexicana
      • 併發症

        • 次發性細菌感染、疤痕可能影響功能和外觀
        • 在New world LCL,部分患者可能會進展至MCL

      (2) Leishmaniasis recidivans

      • 罕見的慢性LCL,約佔LCL的3-10%
      • 致病原:主要為Old world的L. tropica;部分New world也可以造成
      • 在完全或部分癒合的LCL病灶周邊,出現紅色/脫屑的丘疹,且常帶有apple-jelly的特徵
      • 可能和休眠的病原體(可潛藏長達15年),經刺激(如創傷/外用類固醇等)活化有關係

      (3) Lupioid leishmaniasis

      • 臨床表現類似discoid lupus或lupus vulgaris,主要分布在臉部
      • 不易診斷,常常會造成治療的延遲

      (4) 廣泛皮膚性利什曼原蟲症 (Diffsue CL,DCL)

      • 又稱為pseudolepromatous leishmaniasis,主要出現在無法對利什曼原蟲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導致散布性的感染,臨床和病理相當類似lepromatous leprosy

      • 造成的菌種包括
        Old world:L. aethiopica
        New world:L. amazonesis、L. braziliensis、L. guyanensis、L. mexicana

      • 在蘇丹和伊索比亞,約20%的感染個案以DCL表現

      • 在免疫抑制的個案,如HIV感染者,患者可能會出現超過200個以上的病灶

      • 患者會先產生典型的LCL病灶,接著出現散布性的非潰瘍性結節(主要分布在暴露的部位),病灶可能彼此融合;病程慢性,且治療後容易復發
        (為Leonine face的鑑別診斷)

      黏膜利什曼原蟲症(Mucocutaneous CL,MCL)

      • 約10%的LCL患者會進展至MCL,特徵為黏膜的侵犯,包括鼻、咽部、頰黏膜的侵犯

      • 致病原主要為New world leishmaniasis;主要集中在玻利維亞、巴西、祕魯等國家

      • 通常在原發病灶緩解後1-5年後產生 (少數原發性病灶仍存在)

      • 可能經由血液/淋巴傳播,或是局部直接侵犯

      • 臨床表現

        • 患者可能出現鼻塞/流鼻血/鼻炎/鼻中膈潰瘍等
        • 若沒有治療,患者可能會進展至鼻中膈穿孔、鼻樑塌陷;也可能造成鼻子和咽部的嚴重潰瘍(espundia)
      • 併發症包括次發性感染、咽部阻塞、呼吸衰竭等

      內臟利什曼原蟲症(Visceral CL,VCL)

      • 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尤其是孟加拉、伊索比亞、印度、尼泊爾、巴西和蘇丹

      • 主要的致病原為L. donovani、L. chagasi、L. infantum

      • 感染後,原蟲會經由血液散布至網狀內皮系統,潛伏期變異度大

      • 臨床表現

        • 主要為持續的高燒、白血球低下,貧血、脾臟腫大以及黃疸
        • 其他症狀包括消瘦、足部燒灼感(周邊神經病變)、肝臟異常、流鼻血、血小板低下和淋巴結腫大
        • 皮膚病灶在晚期出現,特徵為色素沉著的斑,分布在太陽穴/唇周/腹部/手/腳→因此又被稱為黑色病(Kala-azar)
        • 若沒有治療,2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高達100%

      其他型態的利什曼原蟲症

      (1) Post-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

      • 非常罕見,主要在蘇丹和印度出現

      • 為VL的皮膚表現,通常在VL緩解後數月到數年後產生

      • 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形性(polymorphic)或斑(macular)的皮膚病灶

      (2) Viscerotropic leishmaniasis

      • 主要由L. tropica所造成
      • 患者以發燒、倦怠、不等程度的血液和肝臟腸胃道變化表現
      • 皮膚通常不會受到影響

      (3) Leishmanid

      • 是一種id reaction,以全身性、沒有症狀的對稱丘疹
      • 可能出現在急性LCL或是leishmaniasis recidivans的患者
      • 通常在出現後8周左右緩解

      (4) Cryptic leishmaniasis

      • 不論是皮膚或內臟型的利什曼原蟲症,都可能以非常輕微甚至沒有明顯症狀來呈現

      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3223-3238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
      • First post
        Las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