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asaki disease
-
簡介
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是個系統性的發炎疾病,特別容易影響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若沒有即時的治療,約25%的患者會出現冠狀動脈的異常(如動脈瘤),進而導致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感染可能會造成類似Kawasaki disease的系統性發炎疾病,稱為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要記得做鑑別。
流行病學
- Kawasaki disease是個主要發生在兒童的疾患,80%的患者介於6個月到5歲之間
- 男性較多(男女比約3:2)
- 較好發於東亞
(在日本,5歲以下的兒童約1/80會出現Kawasaki disease)
成因與病生理機轉
(1) 成因
- 並不清楚,可能在有特殊的基因背景下,經由感染所誘發
- 和多基因有關,包括ITPKC、CASP3、BLK、CD40、FCGR2A、ORAI1等
(2) KD造成的血管病變
-
急性期
- 發燒後兩周內產生
- 以neutrophilic necrotizing arteritis為主要表現
- 會導致血管的內層和中層被破壞,血管結構變脆弱,造成動脈瘤
-
亞急性期/慢性期
- 發燒兩周後出現,可能持續數個月到數年
- 淋巴球/漿細胞/嗜酸性球/巨噬細胞浸潤
- 管腔的myofibroblast會增生,進而造成管腔阻塞
臨床表現
(1) 系統性症狀
- 間歇性高燒,在沒有治療的狀況下可能持續1-2周
- 患者可能會非常躁動
- 能夠分成三個主要的時期,分別為急性期(發燒);亞急性期(燒退後到其他表現緩解);復原期(亞急性期後,直到ESR回到正常,約發燒後6-8周)
(2) 皮膚表現
-
全身性的皮疹,主要影響軀幹和四肢,可以分成三種主要的型式,分別為Morbilliform、targetoid,以及scarlatiniform (廣泛紅斑);基本上不會出現水泡或是潰瘍
-
在急性期時,患者可能出現會陰部的紅斑和脫皮
-
手腳掌紅腫
- 變得紅腫且疼痛,患者可能不敢用手取物或是走路
- 在手腕和腳踝處可以看到正常皮膚和紅腫處的交界
- 在發燒後第2-3周可能開始脫皮(從甲周開始→手腳掌)
-
指甲可能會出現Beau lines (第3-6周)
-
打BCG疫苗的位置紅腫
-
Kawasaki disease通常不會影響皮膚的血管,因此皮膚切片並不需要安排
(3) 黏膜和其他表現
- 眼睛表現:雙側結膜血管充血、畏光等
- 口腔黏膜表現:嘴唇紅腫乾裂,草莓舌、口腔和喉嚨紅
- 頸部淋巴結腫大:約75%的患者出現,通常是單側
- 其他系統的表現
KD是個系統性的發炎疾病,其他器官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包括心血管(如心肌炎)、關節炎、神經系統等
(4) 併發症
- 若沒有及時給予治療,約25%的患者會出現冠狀動脈的異常,包括冠狀動脈擴張或甚至動脈瘤,可能造成後續的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相關檢查
(1) 實驗室檢查
- 通常不具特異性,包括白血球升高(neutrophil為主),貧血、血小板(亞急性期可能會顯著升高)、肝指數略為升高、CRP和ESR升高
(2) 影像學檢查
- 需要密切追蹤心臟超音波(診斷時;發燒後2-3周;發燒後6-8周)
- 冠狀動脈擴張通常發生在發燒後2-3周時
診斷標準
-
發燒超過五天,間歇性高燒
-
以下五個特徵,須符合至少四個,且無法用其他疾病解釋
- 雙側、非滲出性的結膜充血
- 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紅腫乾裂/咽喉紅/草莓舌
- 手腳變化:手腳紅腫;亞急性期出現甲周脫皮
- 全身紅疹:可以是morbiliform/scarlatiniform/targetoid
- 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超過1.5公分
-
若只符合少於4項,但實驗室檢查符合KD→incomplete KD
(這些患者也需做超音波,並考慮是否治療,因為新生兒的KD常常沒有在急性期表現所有的特徵,但已經有造成冠狀動脈瘤的風險)
病程
- 若在發病十天內給予IVIG和aspirin,約85%患者的發燒和其他臨床表現會快速緩解
- 然而仍有15%的患者在給予上述治療後仍然發燒,需要進一步的治療,這些患者產生冠狀動脈疾患的風險也比較高
治療
-
給予aspirin(80-100mg/kg/d分四次口服)和一劑IVIG (2g/kg)
- 若在發病10天內給予,可以顯著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
- 治療後通常發燒和臨床症狀會緩解,發炎指數也會下降
-
Aspirin的使用
- 初期會給到高劑量(80-100mg/kg/d)直到燒退後兩天或滿14天
- 之後就會調成低劑量(3-5mg/kg/d)
- 若6-8周後沒有心臟異常且發炎指數下降可停藥,但若有冠狀動脈異常則建議繼續使用
-
約15%的患者對於上述治療反應不佳,後續可以考慮加上第二劑的IVIG、系統性類固醇等
-
若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病變,需要長期在小兒心臟科追蹤
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2580-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