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研究之路-Part 2 研究內文撰寫
-
分享人:TINY Notes小編
系列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研究內文的個人撰寫技巧,包括內文的架構、各段落的寫法與安排。
在開始撰稿前,首先要確認清楚整個研究的問題、方法與結論,並且思考整個內文的主要走向為何?在實際撰稿的順序上,我個人比較習慣先從Method和Results的段落寫起,接著才寫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最後再完成abstract和其他文件。
Method和Results
這兩個段落的內容大致上固定,有一定的寫法,建議第一次寫的時候,要多參考類似的文章如何撰寫(我會去目標期刊網站,搜尋3-5篇類似文體的文章,了解作者如何安排及撰寫各段落,但記得不要直接抄襲)。
Discussion
在撰寫discussion之前,我會先想好每一個段落的安排。通常第一段會闡述本研究的重點發現和結論;中間的段落會闡述及分析研究的各個發現;倒數第二段會說明本研究的強項和限制,最後一段則做個總結。
中間的段落常常是許多人卡住的地方,我個人會從以下幾個點切入
-
可以先整理同個研究主題,過去的文獻結論為何?和我們目前的研究結果是否有差異存在?若有差異,差異的地方在哪裡?有什麼原因可以解釋?
-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背後的機轉為何?最直接的方式是直接整理過去文獻的假說;但若遇到完全找不到相關文獻的狀況,這時我會參考具有類似機轉疾病的文獻。舉例來說,研究分析A和B的關聯性,但找不到文獻解釋機轉,這時可以找和A具有類似病生理機轉C,去搜尋C和B之間的關聯性,有時候就可以找到一些靈感。
範例1:分享之前寫的一篇meta-analysis的架構 (Association between vitiligo and hearing loss)
-
第一段:總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白斑出現SNHL風險增加)
-
第二段:探討不同類型的白斑和SNHL的關係
-
第三段:嘗試解釋為何白斑會增加SNHL的風險
-
第四段:研究限制
-
第五段:結論
範例2:之前寫的一篇健保資料庫研究的架構 (Association between SGLT2i and risk of bullous pemphigoid in patients with T2DM)
-
第一段:總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SGLT2i不會增加BP風險)
-
第二段:整理SGLT2i和BP的過去文獻/個案報告
-
第三段:嘗試解釋為何用SGLT2i會降低BP的風險
-
第四段:闡述次要發現 (多變項分析中增加BP風險的因子)
-
第五段:研究限制
-
第六段:結論
Introduction
我個人認為Introduction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這篇研究想要回答的問題為何?為何這個問題重要?為何會想要做這個研究?所以在撰寫上也會盡量扣在這些問題上。背景的知識可以稍作介紹,但不需要用太過長的篇幅闡述。
舉例來說,研究分析新藥B在A疾病上的應用,我第一段會先簡介A這個疾病的重要性、用幾句話簡單介紹現在的治療,接著帶到治療上還有哪些不足之處。第二段開始介紹新藥B,大概的機轉,又潛在能解決目前治療上的哪些問題?最後一句話再帶到我們做了這個研究,希望能夠了解新藥B在A上的效果。其他寫作技巧
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常會遇到卡關的狀況,除了加深挫折感外,也會延宕撰稿的進度。有時候心中已經有想要表達的內容,卻遲遲無法化為好的文句。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個人建議先強迫自己寫下一些文字,之後再來調整文法和修飾文句。有時若真的寫不出來,我也會用中文寫下這個句子希望表達的方向,待之後有靈感時再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