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研究之路-Part 5 投稿大小事
-
分享人:TINY Notes小編
連載的最後一個部份,跟大家分享期刊選擇、投稿系統使用、以及投稿後會遇到的情況。
選擇投稿期刊
-
在投稿期刊的選擇上,最簡單就是直接詢問通訊作者的意見
-
今天若是要自己決定投稿的期刊,通常會先決定要投的領域,大部分的狀況下我都還是會先選擇本科領域的雜誌為主;但有時候試著投其他領域,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
決定要投的領域後,接著我會去JCI網站下載當年度的IF排行excel檔
-
期刊的選擇上,有幾個面向需要考慮
-
期刊收的article type:有些期刊不收case、有些期刊不收review、有些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統合分析只以letter的形式收;先確定是否符合彼此的期待
-
期刊的偏好:有些期刊只聚焦某特定領域;有些只收基礎研究;有些期刊不收健保資料庫文章。通常期刊介紹和author guideline會提到期刊的一些理念和想收的文章類型,若不符合期待就換一家投
-
期刊大致的審核時間:網站常會提供投稿後平均多久會有決定,有些雜誌的處理作業時間非常久,如果時間有限,可以考慮避開
-
刊登費/open access:有些雜誌需要投稿費和刊登費,或為open access的雜誌,費用動輒數萬元台幣,請務必和通訊作者確認清楚是否有經費
-
掠奪性期刊:有些出版社看準研究者的投稿升等需求,進而引誘作者支付高額的刊登費,但實際的出版品質和審核都相當不理想,請務必要避開。可參考連結,避開相關出版社!(https://beallslist.net/)
-
我通常會將上述的資訊,標註在從JCI下載的IF排行excel檔
-
-
投稿的個人策略
如果比較常投,會對自己研究大致的落點比較有概念;但如果是第一次投稿,常常會高估落點,然後在不斷的退稿中灰心喪志。如果時間不是很緊湊的話,的確可以按照IF的排名一個一個投;但如果時間比較有限,可以考慮投2-3個Q1雜誌,若都被退稿,就可以往下投到Q2雜誌。
(我自己的原則還是從Q1投起,但感覺沒太高機會的雜誌就會視狀況跳過)
投稿系統的使用
-
現在大都採用線上投稿系統,不同出版社的介面皆有差異,但是需要上傳的資料大同小異。
-
請再次先確認檔案是否為最新?是否有符合期刊格式?cover letter是否有寫對editor和期刊名稱?期刊要求的文件(如checklist/copyright transfer/conflict of interest form)是否都準備好?
-
請先拿到所有作者的email (投稿前經常會忘記拿到,導致卡關)
-
正式投稿前請務必再看過PDF proof,確認內容和格式無誤,才將文件送出,完成投稿
投稿之後
投稿之後,接著就是等待。
每一篇研究從投稿到第一個決定的時間差異非常大,我有遇過投稿後不到24小時就被退稿(immediate rejection),也有遇到審稿了3個月才有決定。期刊的網站上通常會提供投稿後到第一個決定的平均時間,可以做為參考。
當收到回覆後,有幾個可能的結局,一是退稿,二是修稿(revision),三是直接接受(相對很少見)。退稿的話,信上有時會提供reviewer或editor的建議,可以參考,調整研究內文;修稿的話,則需要根據reviewer的提問,逐點回應;若有調整內文,我會用紅字標註,並附上頁數和行數。以下附上我個人reply letter的寫法供大家參考。
還記得第一次投稿的時候,一天會上系統查個2次,心情也一直被懸在那邊,被退稿就會心情很差,不斷質疑自己;到現在的心態已經調整成,投稿後就暫時告一個段落,趕緊在去寫下一篇文章;被退稿非常常見,可能就是彼此沒有緣分,再去找其他期刊,終究會有投上的一天!
Accept之後
若文章被接受後,出版社接著會排版,接著會再請作者確認proof檔案是否正確。這個階段建議要仔細看過排版後的文章,有時仍會有些排版上的錯誤出現,而且後續要修改就會相當麻煩。
結語
原本只是想寫個2000字的單篇分享,不小心就寫成了近6000字的連載文。這一路走來,自己算是相當幸運,遇到許多樂於分享以及指導的師長,讓我在初期沒有卡關太久。希望這系列的文章能夠讓大家更有方向,也祝福大家能夠順利完成自己的第一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