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代謝之不思議]維生素D新觀念
-
作者:台北榮總遺傳代謝科朱子宏醫師
最近在本科的晨會上聽到馬偕兒童醫院李宏昌院長的演講,幾近巔覆先前世人對維生素D的看法,茲整理節錄如下。
以往對維生素D缺乏(deficiency)的概念是電視上或書本讀到關於第三世界的佝僂症(rickets),但現在發現維生素D的不足(insufficiency)為現代人普遍的現象。在這裡,缺乏的定義是血清濃度25-OH-D<20ng/ml (50nmol/L); 不足是20-30ng/ml(75nmol/L)。
補充維生素D是永不嫌晚,可以避免日後停經老化造成的骨質流失。此外,維生素D調控至少2776個相關基因,提高血清的維生素D濃度,有研究可能可以降低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氣喘)、高血壓、部份癌症(乳、肺、胰、腎、膀胱、子宮內膜)的機會。越肥胖的人,體內缺乏維生素D的機會變高(正常人21%缺乏→嚴重肥胖49%)。台灣新光醫院的研究顯示,學齡兒童青少年有51%為維生素D缺乏,90.3%為維生素D不足。
以前都覺得維生素D的來源主要應該是日曬輻射而來,但現在認為一則日曬時間不足已是常態,南北緯32度以後,冬天無法藉由日光得到任何的維生素D。同時,曝曬日光得到皮膚癌的機會,風險可能比獲得維生素D大;但一旦抹了防曬油,能將皮下先驅物轉換成維生素D的紫外線B(UVB)往往就被阻擋掉了。由於成人(媽媽)本身多半就不足,所以經由母乳哺餵的嬰兒,自然也得不到足夠的維生素D量,是以美國與台灣兒科醫學會分別在2008與今年2016,建議新生兒自第一天起,應至少補充400國際單位。而成人建議量為600國際單位、70歲以上應補充一日800國際單位。400國際單位相當於吃下61g野生鮭魚或是一茶匙鱈魚肝油,或是16個蛋黃。而保健食品中,要注意吃的是D2或是D3,D3才是真正最有活性的物質,上面的建議劑量以D3為準,活性為D2的10倍。食用的時候,仍應配合脂肪攝取幫助吸收。我們平常開的calcitriol,或是onealfa,0.25mcg=10IU,所以每天吃個一、兩顆距離建議量還是看不到車尾燈。那麼,維生素D吃那麼多會不會產生毒性呢?有15項研究發現,每日給予成人直至30,000國際單位的量,都沒有讓病人產生中毒症狀(血清濃度>200ng/ml)。故維生素D的安全範圍算是相當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