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造成的無顆粒性白血球症(agranulocytosis)
-
簡介
Agranulocytosis是種嚴重的neutropenia,字面上的意思是血中完全沒有看到顆粒球,一般定義是顆粒球小於500/microL,是個相當罕見的狀況,有文章指出其年發生率約1-5/100萬人,其中70%的個案和藥物有關聯性。
危險因子
- 發生的年齡大部分超過50歲,只有10%在小孩或年輕人出現
- 在女性上較為常見,是男性的兩倍,可能高危險藥物在女性的使用較多
- 部分藥物引發的agranulocytosis和基因有關聯性
Ex.HLA-B38、DR4、DQw3→和clozapine引發的agranulocytosis有關
Ex.在日本,HLA DRB1*08032和methimazole引發的agranulocytosis
可能造成agranulocytosis的藥物
-
以下連結為曾經有報導過造成agranulocytosis藥物的整理
http://www.adverse-effects.com/documents/case_reports_agranulocytosis.pdf -
methimazole(抗甲狀腺)、sulfasalazine (5-ASA、炎性大腸疾病用藥)、TMP-SMX
三種藥物約占了42%的個案 -
許多精神科和抗癲癇用藥和agranulocytosis(ex. Clozapine、TCA抗憂鬱藥)及hypersensitivity(ex. Carbamazepine、phenytoin、phenobarbital)有關,用的時候要小心!!!!!!
-
Clozapine:每年約0.8-1.5%產生agranulocytosis,目前只用在對於其他藥物沒有反應性的Schizophrenia患者→大部分在前三個月出現
病理機轉
(1) 兩大機轉:免疫造成嗜中性球破壞;藥物毒性作用於骨髓嗜中性球前驅物
(2) 上述兩個機轉都和藥物的活性代謝物有關,和NADPH oxidase/ myeloperoxidase系統也有關,若藥物經此系統代謝,和agranulocytosis有關
- 免疫介導的嗜中性球破壞
- 藥物的活性代謝物→bind在嗜中性球表面→誘發抗體的生成→破壞
- 經此機轉的藥物包括propylthiouracil(PTU)、amodiaquine(抗瘧疾藥)等
- 藥物毒性作用於骨髓的嗜中性球前驅物
→經此機轉的藥物包括clozapine、dapsone、chlorpromazine等
臨床表現
- 大部分的agranulocytosis出現在使用藥物後3個月內出現
- 常見的症狀包括口腔潰傷、發燒、甚至直接以Sepsis做為表現
預防
- 難預測哪些人會有較高風險
- 監控(ex. Clozapine screening program→前六個月,每周監測一次WBC DC)
治療
- 停止使用造成agranulocytosis的藥物
- 治療合併的感染症
- 注射G-CSF(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oates. T. D.(2014). Drug induced neutropenia and agranulocytosis. Retrieved 13th Sep from 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