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
-
(圖片來源:wikimedia)簡介
葡萄胎(HM)最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就被提出,屬於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的一種,來源為胎盤,且可能會造成局部侵犯或遠端轉移。葡萄胎可以分成兩個大類,分別為『Complete mole』和『Partial mole』。
分類
-
葡萄胎為癌前病變,可能轉變成惡性腫瘤
-
可以依照組織學,外觀分成兩個大類→Complete和Partial
-
Complete mole:
(1) 雙倍體,大部分是46XX(都來自爸爸)- 80%:一精子和一無chromosome的卵子受精後mitosis,產生46XX)
- 20%:兩個精子和一無chromosome的卵子受精後產生
(2)轉變成惡性機會較高 (15-20%轉變成惡性腫瘤)
(3) 血中hCG濃度高 -
Partial mole
- 三倍體,一個正常的卵子,同時和兩個精子受精
可以是69XXX、69XXY或是69XYY - 轉變成惡性機會較低 (1-5%轉變成惡性腫瘤)
- 三倍體有機會出現胎兒組織,但會胎死腹中
和missed abortion不易區分 - hCG濃度通常會低於complete mole
- 三倍體,一個正常的卵子,同時和兩個精子受精
危險因子
- 過去曾經有葡萄胎(下一胎出現葡萄胎的機率1-1.5%→升高10-15倍)
- 極端年齡懷孕:小於15歲或是大於35歲
- 過去曾有流產、不孕
臨床表現
(1) 出現類似早期懷孕的表現
- 驗孕(+)、停經、害喜、下腹悶痛、陰道出血、子宮變大
- 下腹、骨盆腔疼痛和陰道出血發生率高、但不具特異性
- 在complete mole,子宮通常會很大(mole組織多)
Partial mole則通常偏小,因為組織長得很慢
(2) complete mole
- 能看到非常高的hCG level (高於正常懷孕)
- 可能會造成theca lutein cyst、甲狀腺機能亢進、子癲前症
→通常會在後期,hCG>10萬mIU/mL,懷葡萄胎後14-16周才會出現
→hCG和TSH類似,可以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
(3) partial mole
- hCG不一定會特別高,可能以流產/胎死腹中表現
- 要送病理檢驗,才能夠確定
診斷
-
遇到育齡期女性,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就要小心
- 測hCG (葡萄胎者會升高,可能會大於10萬)
- 如果升高,做超音波 (通常會是non-molar pregnancy)
- 如果過去也有葡萄胎的病史,這胎出現比例會跟著上升
-
病史
- 詢問相關症狀:下腹悶痛、出血、子宮變大……
- 有一定的比例會轉為惡性,甚至轉移
常見的轉移位置包括肺、陰道、肝臟、CNS
-
超音波
- Complete mole
→沒有看到embryo、fetus、羊水
→異質性的腫塊,合併有多個低迴音的空間 (snowstorm pattern) - Partial mole
→15-60%會被診斷為missed abortion
→只有partial mole可能有胎兒和羊水(和早期懷孕比較像)
- Complete mole
-
最後的確診需要病理組織診斷
治療
-
首選治療:Uterine evacuation→將子宮內的組織刮除乾淨
-
如果有葡萄胎的女性超過40歲,且無繼續生育的計畫
可考慮子宮切除,避免復發 -
須持續觀察hCG的量,直到降到正常的範圍為止
-
如果持續升高、降不下來,考慮是惡性變化(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GTN),需要做後續處理
Berlowitz RS, Goldstein DP (2014). Hyadatidiform mole: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Retrieved 2016 Jan 11th from www.uptodate.com
-
-
很詳盡也仔細! 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