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Hyper-IgM syndrome)
-
(圖片來源:wikimedia)簡介
Hyper-IgM syndrome是一群和抗體class switch缺陷有關的疾病,導致血液中的IgM量升高,合併IgG, IgA, IgE量低下及抗體的功能變差。
流行病學
各類型的hyper-IgM都很少見
病生理機轉
-
Class switching:
- 一開始B細胞能自行產生IgM
- T cell上的CD40L會刺激B cell上的CD40
- CD40經刺激後,會促進tumor necrosis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TRAF)及nuclear factor kappa-B路徑的活化
- 進而增加進行class switch的蛋白製造,包括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 (AID)、Uracil N-glycosylase (UNG)等
- 最後促進IgM的mu heavy chain被其他重鏈isotype取代
並產生其他種類的免疫球蛋白
-
Hyper-IgM syndrome為『Class switching』步驟出現缺陷
→導致無法產生其他種類的免疫球蛋白
→只要class switching中間的參與分子出現突變,就會導致hyper-IgM -
基因
→最常見的是CD40LG gene的突變 (製造CD40L的基因),為X-linked
→第二常見的是AID缺陷,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UNG缺陷、CD40缺陷,皆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
臨床表現
(1) 臨床表現和缺陷的基因有關係
-
CD40L和CD40因為有B cell和T cell交互作用
- 缺陷會造成combined immunodeficiencies (T cell和B cell有問題)
- 除了有套膜細菌的感染,還有伺機性感染的問題
-
AID和UNG的缺陷:
- 主要造成humoral immunodeficiencies (主要是抗體生成的問題)
- 抗體造成的免疫缺失,以『有套膜的細菌感染』為主
(2) CD40L和CD40
- 新生兒時期反覆出現鼻竇、肺部感染
- 伺機性感染:PJP、cryptosporidum、Histoplasma等
- 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也很常見
- 2/3的患者有neutropenia的問題
- 惡性腫瘤風險增加:HCC、膽管癌、周邊性神經外胚層腫瘤等
- 少數出現autoimmune表現: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血球下降等
(3) AID deficiency
- 反覆出現鼻竇、肺部感染 (有套膜的細菌感染為主)
- 平均在2歲開始出現症狀,且較晚才被診斷出免疫缺乏
- 淋巴組織增生:扁桃腺腫大常見
- 20%出現自體免疫表現:血球下降、IBD、肝炎、關節炎等
實驗室數據
-
Lab
→IgG、IgA、IgE顯著下降;IgM正常或是升高
→抗體對於蛋白質或多醣體的反應變差
→Memory B cell顯著下降 (CD27+)
→缺乏switched memory B cell (IgD-CD27+) -
在小於4個月的新生兒→還有來自媽媽的IgG,可能造成誤判
-
在CD40L缺乏的患者,其T cell對於antigen的反應變差
診斷
- 反覆感染,合併低IgA、低IgG、正常或高IgM
- 在CD40L缺陷的患者,可由flow cytometry研究T細胞上CD40L的表現
- 在CD40缺陷患者,可分析B細胞表面是CD40的表現
- 最後可以安排基因檢測,確定Hyper-IgM syndrome的種類
治療
(1) CD40L和CD40缺陷
- 定期補充IVIG:減少有套膜細菌的感染
- PJP預防:持續給予TMP-SMX預防
- Crptosporiduim預防:要做好個人及環境衛生
- 若有neutropenia,可以補充G-CSF
- 根治:骨髓幹細胞移植HCT
(2) AID和UNG缺陷
- 定期補充IVIG
- 必要時給予免疫抑制劑,治療自體免疫的表現
Notaranagelo LD (2015). Hyperimmunoglobulin M syndrome. Retrieved 2016 Feb 16th from 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