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影劑腎病變(Contrast nephropathy)
-
(圖片來源:wikimedia)簡介
除了急性過敏的問題外,顯影劑造成的腎病變也是個很重要的議題。顯影劑腎病變基本上是一種可逆性的腎臟傷害,以腎小管的傷害表現為主,是住院病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顯影劑介紹
-
含碘的顯影劑可以分成兩大類:離子性與非離子性
-
第一代
離子性顯影劑,高張High Osmolar (1400-1800mOsm/kg) -
第二代(ex. iohexol)
非離子性,較低張 Low Osmolar (500-850mOsm/kg) -
最新的顯影劑(ex. iodixanol)
非離子性,等張 Iso Osmolar (290mosm/kg)
致病機轉
-
目前有兩個比較主要的學說
-
腎血管收縮
血管接觸高張的顯影劑後→引發血管的收縮
可能和endothelin和adenosine等物質有關 -
腎小管傷害tubular injury
顯影劑產生的氧化壓力,直接造成腎小管細胞的傷害
盛行率與危險因子
-
發生率
一般大眾約為2%
但在高危險患者,可達20-30% -
危險因子:
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劑量顯影劑、第一代高張離子性顯影劑、multiple myeloma(可能和volume depletion有關)等
臨床表現
-
Creatinine升高
腎臟傷害在接觸顯影劑後數分鐘就開始(約第三天到peak)
臨床表現如寡尿、Creatinine升高則在接觸後24-48小時表現 -
其他特徵
高血鉀、酸中毒、高血磷等急性腎衰竭表現可能也會出現 -
FENa通常會小於1%
診斷
-
打入顯影劑後48小時後,血漿creatinine上升0.5mg/dcL或上升25%
-
排除其他造成AKI的因素
鑑別診斷
- 在做完angiography的病人,務必要小心atheroemboli的可能性
這些患者,可能會見到其他的embolic lesion、網狀青斑、高嗜酸性球、低補體、做完數天或數周後才出現等特徵!
預後與處理
-
通常屬於比較輕微的急性腎衰竭,大約三到七天後,creatinine下降
-
很少會需要走到血液透析,預後良好
但若走到血液透析,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永久洗腎
預防
-
在high risk的患者,考慮更換取得影像的方式
若一定要照CT,則盡量減少使用次數與劑量 -
盡量使用低張或是等張的非離子性顯影劑
-
避免volume depletion
在做之前與之後都要給予大量的水分(IV給)
輸液選擇可以是normal saline或Sodium bicarbonate溶液 (KDIGO 2012) -
避免使用會血管收縮的藥物,或其他可能造成腎臟損傷的藥物
-
在打顯影劑前給予抗氧化劑:acetylcysteine(NAC)
-
不建議的方式
不建議給Theophylline或Fenodolpam預防
不建議用間歇洗腎或血液過濾(hemofiltration)的方式來移除顯影劑
延伸閱讀
-
John Hopkins在2017年發表一篇paper,正在挑戰contrast nephropathy的存在,大家有興趣可以看李翰泓醫師撰寫的的論文選讀!
-
2018一篇NEJM的研究,指出acetylcysteine和sodium bicarbonate並對於CI-AKI的預防並沒有幫助,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原文
Reference
(1) Rundnick. M. R. (2013).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Retrieved 14th Jul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2) Rundnick. M. R. (2014). Prevention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Retrieved 14th Jul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3) 重症醫學實證精要 p209-212
(4) KDIGO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