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痙攣 (Febrile Seizure)
-
簡介
熱痙攣是小孩子最常見的convulsion原因,好發於6個月到60個月之間,盛行率約2-4%。熱痙攣可以分成simpe和complex兩大類,簡單型熱痙攣最常見,持續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且沒有局部神經學缺損(focal sign),24小時內最多發生一次;複雜型則可能會超過15分鐘,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postictal paresis,24小時內可能會發生許多次。
成因
-
機轉
- 發燒→誘發相關因子的生成(ex. IL-1)→刺激尚未成熟的腦部→痙攣
- 某些離子通道和溫度相關:在發燒時誘發某些神經元的活性
- 也有證據指出和高溫誘發的hyperventilation及鹼血症相關
-
細菌及病毒感染皆可能造成熱性痙攣→無明確的誘發因素
-
接種疫苗(DTP及MMR)後,接種後數日發生熱性痙攣機會增加
-
基因:基因及家族因素是造成熱痙攣的重要原因
臨床表現
-
好發於6個月~60個月之間→在12~18個月最多
(如果不是在這個時間內出現,就要小心是否有感染、腦部病灶的可能!) -
全身性痙攣的表現:主要是clonic為主,臉部及呼吸肌常可能都受影響
-
分類
-
簡單型熱痙攣:
持續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且沒有局部神經學缺損(focal sign),24小時內最多發生一次 -
複雜型熱痙攣:
可能會超過15分鐘,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postictal paresis,24小時內可能會發生許多次
-
鑑別診斷
-
冷顫chills
通常是規律的震動,少影響到顏面及呼吸肌,且很少會失去意識, -
腦膜炎、腦炎
一定要鑑別,如果有發燒及癲癇重積狀態(status epilepticus),其為腦膜炎的機會增高,考慮做lumbar puncture
診斷
-
對於大部分簡單型熱性痙攣的小孩子,不需要做更多的檢查
-
複雜型,且有考慮到其他鑑別診斷者,才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治療
-
要注意呼吸道、呼吸、循環狀態,持續監控,大部分不需要治療
-
如果有需要,可以考慮給一些短效性BZD
預後
-
通常相當良好,很少會有後遺症
-
復發率:30-35%(和年齡有關,年紀越輕,復發機會越高)
-
有熱性痙攣的小孩,發生癲癇的機會增加
-
簡單型熱痙攣,未來發生癲癇的機會只比一般人高一些
-
危險因子:
大於三歲才第一次發生,家族史(+),複雜型熱性痙攣,發生多次(大於四次)的熱性痙攣
-
熱性痙攣重積狀態febrile status epilepticus(FSE)
- 時間過長(超過30分鐘)的熱性痙攣
- 要小心是不是腦膜炎:務必要先排除掉!!
- FSE很少會自己停止:通常要給予一種以上的藥物控制
預防
-
由於有熱性痙攣的兒童,未來再次發作,甚至造成epilepsy的風險增加,因此有些人提出是否需要給予長期的抗癲癇用藥。然而,大部分熱性痙攣大多良性,長期用藥的風險可能會大於其好處!目前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長期用藥能夠降低epilepsy的發生
-
由於熱性痙攣由發燒誘發,發燒時給予退燒藥是否能夠減少再次發作?
→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退燒藥能夠減少熱性痙攣的再次發作 -
研究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uptodate
Reference: Fishman. M. A.(2014). Febrile seizure. Retrieved 9th Jul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