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事故傷害
-
(圖片來源:wikimedia)簡介
事故傷害在孩童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其發生和人事物皆有關係,常見的事故致死原因包括車禍、外傷、溺水、火災、中毒等。因為許多事故傷害能夠避免的,家長的教育及環境的改善非常重要。
孩童事故的發生
(1) 人:兒童對於環境充滿好奇、成人的危機意識不足
(2) 事:教育不夠完善
(3) 物:危險的物品、危險的環境
※隨著環境的改善,發生率目前有在下降
※預防重於治療,要提高警覺心、環境安全認識、避免讓幼兒獨處外傷性
(1) 車禍:安全座椅和安全帶要記得,避免同坐前座
(2) 兒童跌倒與墜落
-
對環境好奇、探索→要時時注意
-
預防:遠離窗戶陽台樓梯口;避免遠離視線
(3) 撞傷or咬傷
- 預防發生:安全的環境玩耍、要有大人監督
(4) 燒燙傷
-
燒燙嚴重程度估算方式和成人不同 (因為身體比例有差別)
成人:Rule of 9 (11組9%,加上生殖器1%)
兒童、嬰兒的估算可參考連結 -
預防:公共防火安全、熱水安全裝置、餐桌勿鋪桌巾
非外傷性事故傷害
(1) 溺水Submersion injury
-
大部分是意外事件,並在七八月暑假期間大幅增加
-
好發年齡:5歲以下(游泳池、浴缸)、15-25歲(湖泊、河流、海)
-
溺水者會出現缺氧、低體溫、ARDS等
(淡水和海水的溺水,目前認為對於outcome無顯著差異) -
處置:盡快通氣或CPR、必要時插管
-
插管時機:神經學惡化、無法保護呼吸道、呼吸衰竭
(2) 誤食與中毒
-
誤食:最常誤食到錢幣、釘子、鑰匙等
-
小心造成氣道阻塞窒息→哈姆立克法、拍背壓胸法(<1y/o)
-
殺蟲劑、清潔劑、農藥也不少見:可能造成食道灼傷和中毒
-
一氧化碳中毒
-
預防:分開放置、清楚標示、隨時注意安全
Reference
台北榮民總醫院 小兒科教學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