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簡介與中耳炎
-
中耳的結構
-
中耳是個充滿空氣的空間
→外側以鼓膜與外耳分界,內側則以包覆內耳的骨頭為界 -
三小聽骨:malleus槌骨、incus砧骨、stapes鐙骨
→由外而內連結了鼓膜及內耳
→將外界的空氣振動→骨頭震動→傳到內耳內淋巴液 -
耳咽管(Eustachian tube):連結中耳以及鼻咽
-
平常處於關閉狀態,以避免鼻咽部分泌物倒流進中耳,只有在打呵欠或吞嚥時,藉由腭帆張肌的收縮開啟耳咽管,平衡中耳與大氣的壓力
-
耳咽管的功能攸關中耳的健康→是病原體入侵中耳的道路!
-
成人的耳咽管長而傾斜,兒童則短而水平→→兒童較易得中耳炎
-
急性中耳炎AOM (acute otitis media)
(1) 好發族群
-
大部分在小兒科,八成小孩在3歲前得過
-
年齡分布:3歲和6歲兩個高峰期,7歲前都是危險期
(2) 病生理機轉
- 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由於小孩耳咽管較短而水平,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病原體經耳咽管逆流進入中耳,造成中耳炎
(3) 容易有AOM的狀況
-
好發於上呼吸道盛行的季節(秋冬較多)
-
奶瓶餵食:躺著喝奶容易導致耳咽管逆流的問題,AOM↑
-
腭裂:由於結構異常,影響腭帆張肌的功能,開啟功能變差
-
免疫系統的問題:容易感染,發聲機會增加
(4) 致病菌
- S. pneumonia、 Hemophilus influenza、 Moraxella catarrhalis
(5) 症狀
-
發燒、耳痛、易怒不安、嘔吐、甚至有耳漏otorrhea
-
聽力障礙在初期不會出現,若持續progress則要小心
(6) 診斷
-
最重要是用耳鏡(otoscopy)觀察耳膜!
-
耳膜發紅、充血、甚至向外突起
(7) 治療
- 抗生素:第一線為amoxicillin,如果沒效再換藥
積液性中耳炎OME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1) 簡介
-
積液性中耳炎,代表中耳腔長時間有液體的留存,常續發於AOM
-
90%的小朋友在上學前會得到OME(4個月~6歲最多)
-
大部分的小朋友在3個月內會自然緩解
(2) 病因
- 續發於急性中耳炎,造成的菌種和AOM大同小異
(3) 臨床症狀
-
耳塞感aural fullness、傳導性的聽力障礙
(比較:AOM會有急性症狀,OME則否!!!)
(4) 檢查 -
耳鏡可以看到air-fluid level或是氣泡
-
聽力檢查可以判斷聽力障礙的嚴重度,可以評估是否要放通氣管
(5) 治療:
-
內科治療:抗生素(有人認為不需要用,90%在3個月內也會自然緩解)
-
外科治療:裝置通氣管(tympanostomy tube)
-
裝置通氣管的indication:
慢性OME(單側大於6個月,雙側大於3個月);反覆發作;嚴重影響聽力;有化膿性併發症;耳咽管阻塞等
慢性中耳炎
超過3個月,可以分成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以及膽脂瘤
(1) 化膿性中耳炎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
成因仍未明,最常被接受的假說是一次急性中耳炎後,造成耳膜破洞,若此洞持續不癒合,造成中耳腔的持續感染
-
症狀:
耳漏 (感冒時就會流水,甚至流膿);聽小骨也可能受影響
有些人會有暈眩、聽力受損等狀況 -
診斷:耳鏡,可以看到耳膜上有破洞,甚至耳膜腫脹、發紅
-
治療:藥物(抗生素);外科(鼓室成形術→修補耳膜)
(2) 膽脂瘤cholesteatoma
-
在耳道的扁皮上皮長到中耳腔中,導致角質堆積,並形成內陷的袋狀結構。細菌孳生後,會造成惡臭的耳漏,嚴重會導致骨質破壞,造成聽力損傷、暈眩,甚至導致顏面神經的侵犯
-
治療:外科治療才有辦法根治→將膽脂瘤清掉,並做鼓室成形術
reference: 耳鼻喉備戰手冊 許茂銘教授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