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細菌性腦膜炎
-
簡介
細菌性腦膜炎在出生一個月內是最易感染的時期,且可能造成嚴重的後遺症,故需要小心並即刻給予適當的治療。由於新生兒的血腦屏障發育尚未完全,若發生菌血症容易進入腦膜,造成腦膜炎的發生(約15%)。
流行病學
-
1970年代,因為開始注意group B streptococcus的感染,並早期給予正確的治療,死亡率大幅下降
-
盛行率和不同的研究方式有差別,發生率約在0.25~0.32/1000新生兒
病原體
-
early onset(出生3~6天)
→通常和分娩過程有關→母親產道的菌種 -
late onset(出生一周之後)
→和醫院、社區感染有關係 -
在已開發國家:group B streptococcus、E. Coli、和其他GNB
在開發中國家:各地區有差異,但group B streptococcus是最主要原因 -
比較
大於3個月常見的細菌性腦膜炎菌種為Streptococcus pneumonia、Haemophilus influenzea以及Neisseria meningitides
臨床表現
-
表現難以分辨和有sepsis但沒有腦膜炎的新生兒區分
-
最常見的症狀為: 體溫不穩定、暴躁、不安、易怒、胃口不好、噁心嘔吐
- 體溫不穩定是最常見表現,足月新生兒可能會有發燒,早產者則可能有體溫過低的情況
- 神經學症狀:易怒、不安、甚至有seizure的問題(20~50%)
- 其他:突起的囟門(25%)和頸部僵硬(15%)不一定能夠看得到
Lab
(1) CSF
-
gram stain、細菌培養、cell count、蛋白質、葡萄糖、病毒檢驗等
-
細菌:WBC>10^3/mL (嗜中性球為主)、glucose<40mg/dL,蛋白質↑
-
病毒:WBC:10~500/mL(monocyte為主),glucose和protein可能正常
(2) 血液
- CBC、Blood culture、電解質、肝腎功能等
診斷
-
如果新生兒有sepsis,且CRP明顯升高,就要小心腦膜炎的可能性!
-
確診需要從CSF中分離出病原菌
治療
-
新生兒腦膜炎需要特別注意,給予足夠的治療
→控制血糖、充足的氧氣、注意體液狀態、控制腦壓、適當的anti-convulsant therapy等 -
抗生素治療-菌種考量
- 在出生~三天大:group B streptococcus、E.Coli, enteric bacilli以及Listeria
- 四天之後:除了上述菌種外,要多考慮其他GNB(ex. pseudomonas)
- 如果住院超過7天:要考慮院內感染、多重抗藥的可能性
-
抗生素選擇→ampicillin加上第三代cephalosporin(ex. cefotaxime)
-
當菌種確認後,就要根據不同菌種給予適當的治療
-
要持續監控治療的成效,並定期follow神經學檢查、CSF、神經影像
-
脊髓穿刺:在抗生素治療後24到48小時內要再做一次,確定治療成效
Outcome
-
是個非常嚴重的疾病,度過急性期也要小心是否有神經學的後遺症(大約20%存活者有嚴重失能,35%有輕到中度失能)
-
需要長期追蹤:聽力、視力、發展狀況
Reference
-
Edwards, M.S., Baker, C.J. (2014).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the neonate: Treatment and outcome. Retrieved 17th Jun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
Edwards, M.S., Baker, C.J. (2014).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the neonat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Retrieved 17th Jun 2014 from http://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