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葉切除簡介
-
簡介
肺癌的盛行率不斷提高,也是目前台灣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第一位的腫瘤。治療上,早期肺癌可以考慮進行肺葉切除,將病灶移除達到治療的效果。
肺葉的解剖結構
-
左肺:兩個肺葉,右肺:三個肺葉 (左二右三)
-
左肺可以細分為8個肺節;右肺則可分成10個肺節
(也有說法是兩邊都可細分成10個肺節)
左肺:(1,2,3,4,5) (6,7,8)
右肺:(1,2,3) (4,5) (6,7,8,9,10)
只要記得第6肺節是下肺葉的最高處 -
左肺的容積較小(45%),右肺相對較大(55%)
→左肺葉:22% (上),23%(下)
→右肺葉:22% (上),10% (中),23% (下)
→可用來輔助後續肺葉切除的估算
肺葉切除的方式
(1) Wedge resection楔形切除術
- 適用於較周邊的病灶,直接削一塊下來
(2) Lobectomy肺葉切除術
-
將整個肺葉切除
-
目前還是gold standard
(3) Segmentectomy肺節切除術
-
分出一個肺節後切除
-
難度較高,需要分支氣管、血管、淋巴等,是目前的顯學
-
目前3年的follow-up,結果並不劣於lobectomy (還在看更久的data)
(4) Pneumonectomy全肺切除術
- 通常用在比較靠近hilum的病灶,整個肺都切掉
術前肺功能:肺容積(看FEV1)
(1) 目標是希望術後能夠至少要能達到2倍的tidal volume
-
正常體型的tidal volume大約是350-450mL
-
2倍TV就能夠活動,但動一動就很喘,只能維持基本生活
-
小於2倍TV (大約0.8L),就可能需要使用ventilator
-
FEV1可以用來預測pulmonary reserve
(2) 肺葉切除後肺容量的估算
-
可以用上述每個lobe的volume來計算
或是將肺分成18個小等分,切掉幾個節就減多少容量 -
但實際上的估算更為複雜,有些在hilum的腫瘤,其實該肺葉已經塞住沒有function,切掉後對於整體lung volume的影響很有限
(3) Guideline
-
各家的guideline有所差異,當時在北榮學到的作法如下:
-
做lobectomy:希望FEV1能夠在1.5L以上
-
做pneumonectomy:希望FEV1能夠在2L以上
-
FEV1 > 80%
-
-
需要依照實際狀況去調整
因為有些患者其實切完後不一定會低於2倍tidal volume- 例1
一個左肺hilum tumor導致lung total collapse,術前FEV1=1.5L,將左肺葉全切除後,因為該肺本來就沒有功能,術後的FEV1並不一定會掉很多) - 例2
一個很瘦小的女性,TV本來就很小,儘管術前FEV1=1.2L,就可能是她最好的lung volume了,所以這時開刀也不一定會有問題
- 例1
術前肺功能:DLCO
(1) DLCO
-
DLCO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換氣狀況
-
如果DLCO很差,代表換氣功能非常糟,儘管插管後,FiO2也不好降
(2) guideline
- 如果DLCO >80%,風險較低
其他評估方式
-
運動功能:6 min walking test
-
Heart function:看EF狀況(核醫的EF wall motion或心臟超音波)
Reference
-
Weinberger SE (2015).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for lung resection. Retrieved 2015 Dec 23rd from www.uptodate.com
-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實習教學內容
-
Colice, G. L., Shafazand, S., Griffin, J. P., Keenan, R., & Bolliger, C. T. (2007). Physi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 with lung cancer being considered for resectional surgery: ACCP evidenced-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Journal, 132(3_suppl), 161S-177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