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anal fissure)
-
(圖片來源:wikimedia)簡介
肛裂是最為常見的肛門疾患之一,為肛管的線狀裂傷,導致肛門疼痛、肛門壓力升高。肛裂可以依照時程分成兩大類,分別為急性和慢性肛裂。急性肛裂通常會在6周內癒合,只需要給予保守治療即可;慢性肛裂則需要用更積極的方式處理。
病生理機轉
- 因為肛門黏膜受到過度的牽扯,造成撕裂傷
- 黏膜下的括約肌會痙攣,導致疼痛,且讓裂傷的邊緣被撐開,更難癒合
→最後會進入惡性循環
→約有40%的患者會走向慢性肛裂 - 肛裂最常位於後側的中線處(posterior midline)
→該處的血流量相對較少,容易缺氧,可能和肛裂形成有關
流行病學
主要影響中年人,男女比例差不多
成因
- 原發性:局部創傷導致 (ex.太硬的大便、長時間腹瀉、自然產、肛交等)
- 次發性:導因於系統性的疾患 (ex. IBD、手術、癌症、感染等)
臨床表現
(1) 表現
- 排便時產生撕裂般的疼痛、且可能合併有少量的鮮血
- 有些患者則會有肛門的搔癢或刺激
(2) 理學檢查
- 原發性肛裂最常見的位置為後側中線處
- 肛門的壓力會顯著升高
- 急性肛裂的傷口看起來較新,像是被紙割到
- 慢性肛裂的傷口則可看到白色、水平走向的肌肉纖維
且在裂傷的遠端,可能伴隨著皮膚贅生物(sentinel pile)
診斷
-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診斷
- 如果症狀不典型,要小心是否為Crohn disease
- 鑑別診斷:肛門周圍的潰瘍、瘻管等
預防
- 保持肛門乾燥
- 用柔軟或濕的衛生紙擦拭肛門
- 服用高纖維食物,喝足夠的水,讓排便順暢,減少創傷
治療
- 大部分的急性肛門裂傷只需要保守治療即可,包括高纖飲食、軟便劑、溫水坐浴、外用的止痛藥、外用的血管擴張劑(nifedipine、nitrate)等
- 如果保守治療兩個月後,患者症狀仍持續,則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排除Crohn disease的可能性,若診斷為Crohn disease,則交由相關專家處置
- 如果典型肛裂的患者,再接受上述保守治療失敗,且無Crohn disease的證據,則可以考慮更積極的處置,包括施打肉毒桿菌毒素或是括約肌切開術(Sphincterotomy)
Reference
Breen E, Bleday R (2015). Anal fissu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prevention. Retrieved 2017 Sep 26th from www.uptodate.com
Breen E, Bleday R (2016). Anal fissure: Medical management. Retrieved 2017 Sep 29th from www.uptodate.com
Ellis CN (2017). Anal fissure: Surgical management. Retrieved 2017 Sep 29th from www.uptodate.com[link text](link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