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值得期待的十大醫療創新 (上)
-
簡介
Cleveland Clinic相當重視創新,除了創立Cleveland Clinic Innovation創新中心之外,每年10月也會舉辦Medical Innovation Summit (MIS)。每一年度,Cleveland Clinic會票選出最可能會在隔年產生顯著影響的科技(game-changing technologies),並在MIS的最後一天公布。其票選的標準,包括『相較於現在的臨床實作,能帶來更顯著的好處』、『有高可能性再商業上獲利』、『有臨床試驗的實證』、等。
Top 10: 頭皮冷卻裝置,減少化療造成的落髮
(圖片來源:Pixabay)研究顯示,在化療的前/中/後將頭皮的溫度降低(即所謂的『頭皮冷卻(Scalp Cooling)』),能夠有效的減少早期女性乳癌患者接受化療時的落髮問題。在頭皮冷卻的過程,能夠促進表皮血管收縮,進而降低毛囊細胞攝入化療藥物,進而減少落髮的狀況。這套系統在2017/5通過FDA,預期能夠提供患者更好的照護。
Top 9: 住院患者的中央監控(central monitoring)
(圖片來源:wikimedia)醫院中有太多的警示系統,但只有少部分的警示鈴有即時的臨床相關性,使得忙碌的醫療人員對於這些警告敏感度下降(alarm fatigue)。然而,如果錯失了重要的警示,將會嚴重病人的安全。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統計,少於1/4的INCA患者存活,且有近44%的心跳停止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被即時處理。因此,警示系統成為近幾年的熱門議題。
所謂的中央監控(Centralized monitoring unit,CMU),為一遠端(off-site)的單位,其中的人員運用各種設備來監控患者的生命徵象。CMU藉由風險分層演算法分析複雜的資訊,自動化產生有意義的警示,同時過濾掉許多不重要的訊息。在2016年,一篇發表於JAMA的論文顯示CMU能夠精準偵測臨床問題,且提高INCA的存活率。
Top 8 :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圖片來源:wikimedia)在過去幾十年來,術前術後的標準流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包括術前禁食、術後止痛並躺床休息。然而,手術之後,仍有一定的再住院率,造成相當大的醫療花費(2016年花了Medicare 5.28億美金);此外,類鴉片止痛藥的濫用也是一大問題。鑒於上述的問題,術後的流程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近幾年來,一些研究提出了『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方法,內容包括限制類鴉片止痛藥的使用(用替代藥物)、鼓勵術後盡快下床走路、術後營養計畫等。研究指出,使用了ERAS後,加速了術後的恢復,也減少了住院天數、肌肉萎縮、術後併發症等。
Top 7 : 乳癌的標靶藥物
(圖片來源:Pixabay)目前乳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化療、荷爾蒙治療等,而標靶治療也正在蓬勃發展當中。BRCA是一個tumor suppressor gene,和雙股DNA斷裂的修復有關;若該基因產生突變的話,將導致DNA損傷無法得到適當的修復,進而增加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PARP則和單股DNA的修復有關係,給予PARP抑制劑(如Olaparib)後,將使DNA斷裂的修復能力更差,導致乳癌細胞的死亡。2017年一篇Phase III的臨床試驗顯示(OlympiAD trial),在已經轉移的BRCA陽性乳癌患者,化療搭配PARP抑制劑延長了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7個月 vs. 4個月)。雖然這樣的差異仍然有限,但也增加了醫界對於PARP抑制劑的期待。
除了BRCA(+)的乳癌外,HER-2和ER陽性的乳癌也有各自的標靶藥物正在發展,專家們相信乳癌患者的標靶治療時代也即將來臨。
Top 6 :下一個世代的疫苗研發
(圖片來源:Pixabay)
疫苗的開發至少需要10年,花費將近2億美元;然而,新興傳染病的出現,使得新疫苗的開發更為迫切。如何在最短的時間生產高品質疫苗,成為傳染病防治非常重要的一環。近幾年來,已經開發出一些更快的方式來製作流感疫苗,包括使用菸草葉/昆蟲/微粒子等系統,而非傳統的雞胚製程。此外,冷凍技術的發展,延長了疫苗的儲存時間,更可減少疫苗的耗損。另一方面,新的疫苗給予途徑也在研發,包括經黏膜、鼻內、晶片(vaccine chips)等,以期增加疫苗的接受度。這些技術都將帶來疫苗研發的革新,讓人們更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