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毒素與中毒
-
簡介
隨著旅遊和國際貿易的盛行,醫師也越來越常遇到因為海洋毒素(marine toxin)中毒的患者。海洋中有上百種不同的毒素,其中許多種毒素由藻類所產生。若貝類被這些毒素汙染,食入之後會產生中毒的表現。
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1) 流行病學
-
主要出現於藻類過度增生(尤其是紅潮)的水域
-
中毒主要來自攝入被汙染的淡菜(mussels)和蛤蜊(clams)
(2) 病生理機轉
-
導因於藻類所產生的神經毒素(主要是saxitoxins)
-
主要來自旋鞭毛藻中的Alexandrium
-
PSP毒素不會被熱、醃漬、冷凍破壞
-
被汙染的海鮮,其外觀/味道/氣味通常都正常
(3) 臨床表現
-
PSP毒素會阻斷鈉離子通道,造成神經學的症狀,包括嘴巴麻、步態不穩、吞嚥困難、暈眩、感覺異常、無力、麻痺、甚至呼吸衰竭
-
症狀通常在食入後數分鐘到4小時內出現
-
若沒有接受治療,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12% (食入後的2-12小時)
但如果有接受妥適的支持性治療,大部分患者會存活
毒素通常在攝入12小時後逐漸改善,並在幾天內完全緩解
(4) 診斷
-
有攝入海鮮(尤其是貝類)的病史,並且在攝入後很快出現神經學症狀
-
患者的尿液中還有受汙染的貝類能夠檢測出saxitoxin
-
鑑別診斷:河豚中毒、肉毒桿菌中毒、熱帶海魚毒(ciguatera fish)
(5) 治療:最主要是支持性療法,嚴重個案甚至需要插管
(6) 預防
-
要通報、並且追查受汙染的海產來源
-
不要自行捕撈海產,也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
神經毒性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
(1) 流行病學
-
這類的貝毒,也和藻華、紅潮有關係
-
主要在美國的東南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紐西蘭等
(2) 病生理機轉
-
這類的毒素,由旋鞭毛藻的Karenia brevis產生,稱為『brevetoxins』
-
Brevetoxins可以被雙殼貝攝入,也可以氣化,散布於空氣中
-
作用
→Brevetoxins會增加鈉離子通道的通透性
→抑制巨噬細胞中的溶體蛋白酶cathepsins
(3) 臨床表現-攝入受汙染的貝類
-
攝入貝類之後,約在30分鐘內-3小時出現症狀
-
患者會出現腸胃不適(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以及神經學症狀(感覺異常/暈眩/步態不穩/肌肉疼痛)
-
有時候患者對溫度的感知會異常(temperature-related dysesthesias)
→對冷熱的感知顛倒 -
嚴重的個案,患者可能會出現癱瘓、昏迷、癲癇
(4) 臨床表現-吸入毒素
-
患者吸入了紅潮所產生的氣化毒素,稱之為red tide respiratory irritation
-
症狀包括呼吸道刺激、流鼻水、支氣管收縮等
(5) 治療
-
攝入毒素:補充體液、可考慮給活性碳(目前證據不足)
-
吸入毒素: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
-
基本上NSP很少造成人類死亡,大部分會在72小時內恢復
但NSP會造成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魚、海牛等)
腹瀉性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
(1) 流行病學:全世界都有分布
(2) 病生理機轉
-
多種毒素都可能造成腹瀉性貝類中毒
-
最知名的是okadaic acid,會抑制哺乳類細胞的磷酸化過程
(3) 臨床表現
-
症狀通常在攝入貝類後2小時內出現,並在2-3天內緩解
-
症狀包括冷顫、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等
(4) 鑑別診斷
-
和其他食物中毒的表現類似
-
重點在於飲食史、且能從受汙染的貝類中分離出okadeic acid或其他毒素
(5) 治療:補充輸液、支持性療法
失憶性貝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
(1) 流行病學
- 最早於1987年被提出,當時有107名個案在食入被汙染的淡菜後,產生症狀。經過調查,發現這些症狀主要來自domoic acid,一種由矽藻(diatom)製造的毒素(尤其是多列尖刺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2) 病生理機轉
- Domoic acid的結構類似glutamate,是一種強效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會造成杏仁核和海馬迴的神經元死亡。
(3) 臨床表現
-
攝入後,患者會出現腹瀉、腹絞痛、頭痛、記憶喪失、混亂
-
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反射下降、眼外肌麻痺、昏迷、死亡
-
存活的個案可能會有短期記憶力喪失的困擾
(4) 治療
-
支持性治療為主
-
若發生seizure,盡快給予BZD能夠減少神經的傷害
-
有些專家建議給活性碳(證據不足)
藻華(algal blooms)的危害
-
大量的藻類增生(藻華),會破壞水域的生態,也會影響接觸該水域的人
-
相關的毒素:saxitoxin、cylindrospermopsin、anatoxin等
-
可能的途徑:皮膚接觸毒素、喝入含毒素的水、吸入含毒素的蒸氣
-
臨床表現
-
發燒、頭痛、紅疹、眼睛刺激、呼吸道刺激、神經學症狀(感覺異常、混亂)
-
症狀不典型,重點在於有『汙染水域』的接觸史
-
-
若懷疑患者的症狀來自於藻華,應該要通報相關單位,並進行水質調查,以保護大眾的健康
Possible estuary-associated syndrome (PEAS)
-
PEAS被認為是一種神經毒素介導的疾病,和接觸帶有『旋鞭毛藻(如Pfiesteria)』的水域有關係。
-
這些藻類除了會造成魚類的死亡外,也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
臨床表現
- 患者會出現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紅疹、腹痛、嘔吐、意識狀態改變、人格改變等
- 症狀通常會在幾個月內緩解
- 患者的形態辨識能力於患病期間會下降(做visual contrast sensitivity),為診斷的重要指標
-
治療:給予cholestyramine可能會改善
Reference
Marcus EN (2017). Overview of shellfish and pufferfish poisoning. Retrieved 2017 Sep 18th from 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