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
-
簡介
本篇的內容主要整理自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 (USGCRP)所完成的『氣候變遷與健康評估(Climate and Health Assessment』報告,該報告主要聚焦於氣候變遷對於美國國民的健康影響。這份評估由100多位專家和8個美國的聯邦機構共同撰寫,彙整目前有的研究資料,並秉持著evidence-based的精神,提出未來的變化趨勢。雖然本篇報導的內容僅聚焦於美國,但是其提出的面向相當全面,可以做為參考!
氣候變遷
(1) 在美國,已經觀察到以下的氣候變化
- 平均溫度升高:自1985年開始,平均溫度升高1.5-1.9 F
- 平均降雨量增加(自1990年開始),但各地有差異
- 洪災的發生增加,尤其在中西部和東北部
- 西部的乾旱增加
- 熱浪的發生及嚴重度增加;寒流的頻率和強度則下降
- 颶風的強度和頻率皆增加
(2) 未來預期的氣候變化
- 氣溫預期會持續升高、且極端氣溫的發生也會增加
- 降雨的形態變化:北美的雨量↑、西南部↓
- 極端降雨的頻率與強度會增加
- 短期與長期的乾旱會增加,使得部分區域缺水狀況更嚴重
- 熱浪預期會變得更嚴重、寒流的強度則預期會降低
- 颶風的強度與頻率預期會增加
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影響的機轉
-
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人類的健康
-
對於氣候變遷的易感性,主要由三個要素所決定,分別為暴露風險(exposure)、敏感性(sensitivity)以及適應能力(adaptive capacity)
-
經由複雜的交互作用後,最後在不同的個人及群體,產生不同的健康結果
氣溫相關的死亡與疾病
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導致平均和極端氣溫的升高。這樣的氣溫變化,會增加和熱相關的死亡和疾病,尤其是小孩、老年人、經濟貧困者。本篇報導所預測的趨勢如下:
(1) 未來會有更多人,因為氣溫過熱而死亡
-
夏天因氣溫過熱而死亡的人會增加
-
冬天因氣溫過低而死亡者可能會下降
(2) 季節平均溫度的小差異,也可能造成疾病與死亡
(3) 對於極端高熱的耐受度變化
- 對於極端高熱的耐受度,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原因包括空調的使用、生理的適應等。這樣的耐受度增加,可能會減少因高熱而死亡的人數。
(4) 部分族群會承受較高的風險
- 老年人、小孩
- 於戶外工作者、社會孤立者、經濟狀況差者、慢性疾病者
空氣品質的影響
環境的變化,影響了我們呼吸的空氣,室內和室外亦同。因為氣候形態的變化,影響了室外汙染物(如臭氧、懸浮微粒)的程度與位置。這些戶外的空氣變化,也會影響了室內的空氣狀況,最後對呼吸及心血管系統產生不良的影響。此外,CO2的濃度增加,促進了植物生長,增加經空氣傳播過敏原(ex.花粉)的釋放,使得過敏及氣喘的發生率變高。報告所預測的趨勢如下:
(1) 臭氧對於健康的影響變嚴重
- 雖然目前已經有進行地面臭氧汙染的政策規範,氣候變遷會使得這些規範的成效變差,因為氣候變化本身就有利於臭氧的生成。除非要進一步減少臭氧前驅物的排放,臭氧的汙染將會增加死亡、看診率、缺課天數、以及急性呼吸道症狀
(2) 森林大火對於健康的影響增加
- 森林大火會增加懸浮微粒及臭氧前驅物的釋放,近而產生許多不良的健康危害,包括急性心血管和呼吸道的問題。氣候變遷會導致森林大火的次數及嚴重度增加,也讓這些健康問題增加。
(3) 過敏的問題變得更嚴重
- 環境改變,溫度升高,也增加CO2的濃度,會增加經空氣傳播過敏原的濃度,也增加過敏相關疾患及氣喘事件的風險
極端事件對於健康的影響
氣候變遷會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以及嚴重程度,增加人類的傷亡以及經濟的損失。除了極端氣候當下的死亡及受傷外,災害發生前後(防災準備、災後清潔)也可能增加健康的風險。除了災害發生區域之外,因為財產及公共設施的破壞,還會影響到周遭的區域,經濟也會受影響。報告所預測的趨勢如下:
(1) 極端氣候事件的暴露增加
- 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乾旱/森林大火/水災),將會造成大眾的傷亡及疾病,惡化過去的醫療狀況、且對精神健康有負面的影響。
(2) 破壞必要的公共設施
- 極端氣候會破壞公共設施,包括能源、水、運輸、聯絡系統等。而這些系統對於健康照護的維繫和緊急事件的應變很重要,一旦受到破壞,將會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
(3) 沿海地區的洪災(flooding)
- 氣候變遷將會增加颶風的強度和降雨的機會,加上海平面的上升,這些因素都將增加沿海地區洪災的發生。在這些沿海的居民中,身心障礙者、老年人、懷孕婦女及小孩、低經濟收入者將更容易受到影響。
病媒傳播之傳染病
病媒傳播的疾病,包括蚊子、蜱、跳蚤等。這些病媒會攜帶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原蟲等,將這些病原體傳染給不同的個體。而這些病媒的分布,會受到氣候因子產生短期或長期的影響。除了氣候外,這些病媒的影響也會受到病原體的適應與變化、生態系的改變、人類的行為的改變等影響,因此較不容易做出精確的預測。報告所預測的趨勢如下:
(1) 病媒及疾病的分布改變
- 氣候變遷會改變病媒的地理和時間分布
(2) 蜱提早出現,且分布往北擴張
- 蜱能夠攜帶造成許多病原體(ex.如造成萊姆病的病原體)。隨著氣溫的升高,蜱在美國的分布不斷往北遷移,且一年的活躍時間也跟著延長,使得發生萊姆病的機會增加
(3) 蚊子傳播疾病的變化
- 氣溫的升高及降雨模式的變化,影響了蚊子的分布、數量、以及相關傳染病的分布及傳播
(4) 新興傳染病的出現
- 氣候的變遷以及土地使用的改變,將會造成新興傳染病的出現。這些新興疾病的影響,則和人類應對及適應的能力有關。
氣候對於水相關疾病的影響
氣候變遷將會影響淡水與海水的資源,並讓人更容易暴露在水相關的汙染,進而造成疾病。水相關的疾病,可能來自病原體、水質的化學汙染、或是特定藻類產生的毒素。人類可以經由攝入、吸入,或是直接接觸受汙染的水源而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攝入受汙染的海鮮也是可能的路徑。隨著氣候的變化,包括溫度升高、降雨增加、颶風的產生,都可能影響水相關疾病的發生。報告所預測的趨勢如下:
(1) 水相關疾病的時間和空間變化
- 溫度的增高,會讓產生毒素的有害藻類、弧菌等的生長時間和分布範圍增加,造成許多疾病的產生。
(2) 極端降雨所造成的逕流(runoff),增加暴露的風險
- 因為頻繁且猛烈的降雨,會增加病原體和有毒藻類的分布,並減少休閒水域、飲用水水源,以及貝類採收水域(shellfish harvesting waters)。此外,人類接觸到水相關疾患的致病因子將會增加。
(3) 水資源建設受損
- 因為極端氣候和颶風,水資源相關的建設(包括自來水廠、汙水處理廠等)會因為受損或超出處理能力範圍,導致失去功能。這樣的狀況,尤其在老舊的建設更容易產生。
食物安全、營養,與分配
安全且營養的食物供給是健康的重要一環。氣候變遷會對食物生產、價格、貿易產生衝擊。全球氣溫升高後,氣候的形態改變,會造成食物的汙染、損耗、並阻礙食物的分配。另一方面,CO2增加會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增加碳水化合物生成,但可能會降低蛋白質和必需礦物質的含量。這些營養價值的變化,會在許多糧食上發現(ex. 麥、米、馬鈴薯),可能會對人類健康有潛在的負面影響。
(1) 食物傳播疾病的風險增加
- 氣溫升高和極端氣候,會增加食物暴露於特定病原體和毒素的風險,進而產生負面的健康影響,但實際的影響還要看政府如何進行應對和保謢措施。
(2) 食物的化學汙染
- 氣候變遷會使得人類更容易暴露於食物中的化學汙染物。海洋的表面溫度升高,會導致海產的汞含量升高;另一方面,極端氣候會讓人類產生的汙染物,更容易進入食物鏈中。此外,氣溫升高也會增加害蟲的發生與分布,因此需要使用更多的殺蟲劑和藥物。
(3) 二氧化碳的升高降低了食物的營養價值
- 二氧化碳的升高,會使得重要的糧食(ex.麥和米)的蛋白質和必需礦物質的濃度下降,導致營養價值降低。
(4) 極端氣候限制了安全食物的取得
- 極端氣候的頻率和嚴重度升高,會破壞基礎建設、延遲船運時間,導致食物的分配受阻。這樣的延遲,會增加食物破壞、腐壞、汙染的風險。
精神與心理健康
(1) 氣候相關的災害會造成精神健康的影響
- 許多人在遭遇氣候相關的災害後會產生嚴重的精神疾患,包括PTSD、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等。大部分受影響者會逐漸改善,但仍有患者會造成慢性的失能。
(2) 特定的族群有較高的風險
- 部分族群的人,在遭遇氣候相關災害時,較容易產生不良的精神健康影響。這些族群包括小孩、老年人、女性(尤其是懷孕/產後)、有精神疾病史、經濟狀況差者、無家可歸者、第一線救護人員。此外,依賴自然資源為家計者,還有居住於易受氣候災害影響者,產生的風險也較高。
(3) 氣候變遷的威脅,造成精神健康的影響和社會的衝擊
- 氣候變遷的威脅、氣候變遷的直接經驗、還有周遭環境的改變,都可能會對個人的精神健康和社會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媒體和流行文化也在此過程扮演角色。
(4) 極端的高熱會增加精神疾病患者的風險
- 極端高熱會增加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風險、甚至死亡,尤其是在老年人以及服用會影響體溫調控的藥物。
特別要關注的族群
在氣候變遷的狀況中,有些人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可以就幾個層面來分析,包括暴露風險、敏感性、以及適應的能力。
(1) 易感性(vulnerability)會因為時間和地點而有所不同
- 個體對於氣候變遷的易感性,和暴露風險、敏感性、以及適應能力等有關係。且這樣的易感性,會隨個體、地點、時間等而有差異。
(2) 對於健康的影響會因為年齡和生命階段而有差異
- 氣候變遷的影響在非常年輕和非常老的族群會特別明顯。
(3) 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會和氣候因子交互作用,影響健康風險
- 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包括社經因素和健康不平等,會放大氣候變遷相關的健康影響。
(4) 製圖工具和易感性指標能夠找出需要保謢的族群
- 使用地理資料還有工具,能夠更精確的繪製出風險因子和易感性的地圖,並且找出特別需要保護的地區和族群。
Reference
Recommended Citation: USGCRP, 2016: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Crimmins, A., J. Balbus, J.L. Gamble, C.B. Beard, J.E. Bell, D. Dodgen, R.J. Eisen, N. Fann, M.D. Hawkins, S.C. Herring, L. Jantarasami, D.M. Mills, S. Saha, M.C. Sarofim, J. Trtanj, and L. Ziska, Eds.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 Washington, DC, 312 pp. http://dx.doi.org/10.7930/J0R49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