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Vitiligo
-
簡介
白斑是個相對常見的後天性色素脫失,導因於局部的表皮黑色素細胞消失。因為皮膚的局部顯著變白,影響到患者的外觀,也常對個人產生許多心理上的壓力與衝擊。
流行病學
-
性別:男女差不多
-
發生時間:任何年齡都可能產生,但50%發生於10-30歲之間
-
發生率:全世界都可見,約1%的族群受影響
-
種族:各種族皆有,但白斑在皮膚深色者更為顯著(顏色對比明顯)
-
遺傳:受到多基因影響,超過15-20%的個案表示家人也有白斑發生
病生理機轉
-
被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導因於CD8+的胞殺性細胞破壞,導致局部皮膚的黑色素凋亡,進而造成局部的色素脫失
-
節段性的白斑(segmental vitiligo)
- 過去認為可能是跟黑色素細胞及神經的交互作用有關(neural hypothesis),但這些白斑的分布並沒有延著皮節
- 另一個假說則認為是黑色素細胞出現合子後的突變,使得部分黑色素細胞對於自體免疫攻擊的敏感性增加
臨床表現
(1) 白斑的產生
- 可能在創傷、疾病、心理壓力、職業暴露(ex.酚類)、曬傷後所誘發
(2) 病灶描述
- 大小:5mm-5cm(甚至更大)、白色(粉筆白)的斑
- 邊界清楚,且大小會慢慢變大、也可能出現新的白斑
(3) 分布
- 局部型:在單一區域出現一個或數個斑
- 全身型:全身出現廣布、對稱的白斑
- 典型分布位置:眼周、口周、手指、手肘、膝蓋、下背、鼠蹊部
- vitiligo universalis:全身幾乎都分布白斑,只剩下一些正常的皮膚
(4) 節段性白斑
- 特殊的白斑,只分布於身體的單一側
- 發作急性,在前6-12個月會快速發展;之後就穩定下來,且對於治療反應相對差
(5) 其他合併的皮膚表現
- 局部區域的白髮:Poliosis
- 在老年人,可能會在白斑區域出現光照性皮膚老化
(6)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VKH syndrome)
- 黑色素被攻擊,造成白斑、局部區域白髮、葡萄膜炎、聽覺障礙、圓形禿等
診斷
基本上根據臨床表現診斷
病程
- 是個慢性的疾病
- 通常會突然出現,接著病灶會穩定或緩慢的進展
- 約有30%的患者,會有部分區域的病灶repigmentatation
治療
(1) 基本原則
- 避免誘發因子:包括Koebner phenomenon、化學物質暴露
- 評估是否有相關疾病(尤其是甲狀腺)
- 關懷患者心理狀態、支持
- 可以考慮用化妝的方式,讓白斑變得比較不明顯
(2) 評估患者的白斑活性
- 若為急性期:抑制發炎活性,需使用免疫調節的藥物
- 若為穩定期:則以色素恢復的為目標
(3) 在急性期的階段
- 可以考慮用系統性類固醇,合併照光治療以及外用藥物
- 系統性類固醇可考慮oral minipulse therapy;其他免疫調節藥物如azathioprine、MTX、cyclosporine、JAK inhibitor也可以考慮
- 外用藥物則可考慮外用類固醇或外用calcineurin inhibitors
- 照光治療:選擇narrow band UVB為主
(4) 在穩定期的階段
- 以色素恢復為目標
- 若範圍小,可以考慮外用藥物合併準分子雷射
- 若範圍大,則考慮外用藥物合併全身照光(narrow band UVB)
(5) 去色素治療
- 在廣泛的白斑,有時可考慮用monobenzone將有色素的皮膚色素破壞,讓整體的膚色較為一致
(6) 手術治療
- 利用手術的方式,將色素移植到白斑的皮膚,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方法包括punch、真皮移植、水泡移植、毛囊移植等
- 適用於非常穩定期的白斑患者(至少1-2年沒有新病灶)
Reference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1330-1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