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
-
簡介
腦中風後經常會有許多併發症,最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肺炎(5%),消化道出血(3%),和cardiac arrest(2%)。一項研究指出,中風後第一週的主要死因為腦血管疾病;第二到第四週則為肺栓塞;第二到三個月為肺炎;三個月後則以心臟疾病為主。
心臟相關併發症
-
stroke和MI同時出現的狀況並不少見
-
心律不整、心肌梗塞、neurogenic cardiac injury
-
中風後經常會有心電圖變化,可能和自主神經系統有關係
-
在中風後,由『後下視丘』分泌的catecholamine會增加,也會導致心肌的損傷(SAH的患者較常會有,類似tako-tsubo)
肺部相關併發症
-
肺炎、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
肺炎:急性中風後48小時發燒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為吸入性肺炎
-
catecholamine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變化→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吞嚥困難與吸入性肺炎
-
吞嚥困難相當常見,且是造成吸入性肺炎最常見的原因
-
吞嚥分成三個時期:oral phase、pharyngeal phase、esophageal phase
-
吞嚥困難度:半固體>固體>液體 (由容易到困難)
-
Bedside swallow evaluation
- 先數1~10→含水10秒鐘→吞→重數1~10
- oral phase:含水時是否有水從嘴巴漏出?
- Pharyngeal phase:喝完水後是否咳嗽?第二次數1~10是否有wet quality?過程中是否出現dyspnea?
-
評估工具:video fluorography(吞鋇劑、看其移動)
-
吞嚥技巧
- 盡量要坐著吞嚥,不要躺著!!!!!少量多次餵食
- Chin tuck (頭低下,使vellecular space變寬、airway opening變小)
- 頭往好邊傾斜:將食物集中健側,由好邊吞嚥
- 往壞邊轉頭:將壞邊的airway開口擋住
- 可以用快凝寶等,讓水變稠稠的
深部靜脈栓塞
- 長期臥床、增加肺栓塞的風險
- 預防:穿彈性襪、抗凝血劑、aspirin、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泌尿系統
-
泌尿道感染:常見、三個月內約有11~15%會有
-
尿失禁:常見、是不良預後的指標
腸胃道出血
-
可以使用PPI或是H2 blocker治療,但可能會增加院內肺炎的風險,所以並不建議routine使用,只有在有多個危險因子的條件下使用
-
重要危險因子
機械通氣大於48小時、凝血異常、肝臟疾病、需要血液透析、器官衰竭等。
褥瘡Pressure sore
- 因為身體皮膚及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迫,導致壞死
- 詳見之前介紹pressure sore的筆記(連結點此)
中風後肩膀疼痛
(1) 70~84%的患者有這個問題
(2) 原因
- 關節半脫位、肌肉張力太強、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 )等
(3) 關節半脫位
- 可能和肌肉張力太低導致重力將肱骨下拉;也可能和肌張力過高,導致軟組織的受損;也和不正確姿勢相關
(4) 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CRPS type 1)
-
又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
原因不明,可能和神經將溫度變化視為疼痛→交感神經失調
-
通常侵犯肩膀、手、手腕,但手肘通常不受影響
-
臨床表現:很痛,腫腫的,亮亮的,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
-
診斷:臨床表現(很明顯);三相式骨掃描
-
治療:以復健物理治療為主,類固醇等
跌倒與骨折
-
長期臥床→導致bone resorption→骨頭變脆弱→容易發生骨折
-
大部分發生在患側,且和意外跌倒有關
-
若有認知功能異常、半側忽略、病覺缺失(anosognosia)發生跌倒風險↑
憂鬱
(1) 中風後的憂鬱相當常見,也可能會導致較差的預後
(2) 治療:藥物、心理治療
- 2008年有一篇systemic review:抗憂鬱藥能緩解憂鬱症狀,但是不良反應的比例也顯著較高
- 目前沒有比較好的治療和預防的方式
預測腦中風六個月後功能恢復情形的因子
- sitting balance、年齡、偏盲、尿失禁、手臂的motor deficit
Reference
Ishida. K. (2014). Medical complications of stroke. Retrieved Nov 11th from 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