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心理社會層面
-
講者:陳冠宇醫師
這個章節的重點,是要讓我們了解,人是社會建構下的產物。你看到了一個病人走進來,他背後代表了一群人,代表了一個社會的脈絡。
醫療也是,他並不只是單純的醫師提供醫療服務給病人這麼簡單而已,也有牽涉到社會文化的面向,經濟的面向,醫師的個人心理層次,病人的個人心理層次等等,遠比想像中來得複雜許多。以下的內容會由『個人心理層面』、『家庭層面』、『社會經濟層面』與『文化層面』四個面向來探討其對醫療的影響。
首先,從個人心理層面談起,在這裡我們聚焦在『個人就醫的理由』。一個人要尋求醫療資源,首先他必須要能『認知到自己有症狀』,接著才會『選擇適合的處置』。然而,就認知這件事,就與個人的特質和忍受度有關。有些人一點點疼痛就受不了,有些人卻可以忍受極大的痛苦才就醫。接著,選擇適合處置的部分,也與『個人習慣的療法』或『金錢的負擔』有關。
以喉癌患者為例,有些人都到很嚴重,癌細胞大量侵犯時才就醫,這是為什麼呢?一來,他們雖然感到有問題,但是身為家庭的支柱,他們不希望造成家人的煩惱,所以選擇忍耐下來。加上治療這件事所費不貲,如果家庭的經濟環境不好,更會延後就醫的時間。
接著,談到家庭層面。要謹記在心的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他不是一個人,他的背後代表了一整個家族。家庭同樣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就醫行為,每個人都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生病時家人都給他吃成藥,那他長大後也會有同樣的習慣。此外,家庭也是個支持病人的重要後盾,如果這個支持系統很強大,病人本身就能獲得較好的照顧。
此外,可以思索,一個人如果罹患了癌症,對這個家庭是好是壞?其實,在某些情況下,癌症的確是家庭關係的轉機。癌症的發生無疑是個震撼彈,在僵化的婚姻關係中,有機會產生轉變的契機。(可能會因此更珍惜彼此相處的時光)
第三個部分,談到社會與經濟的面向。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它的樣貌也跟著轉變。台灣早年的醫療,因為住宅與診所是同個地方,所以醫生同時代表了社區的安定力量,病人也通常是社區的民眾,彼此的關係是很熱絡的。然而,臺灣現在的醫療集中在大的教學醫院,與社區分離,所以與病患的關係也大不相同。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生也更加依賴儀器,而在不自覺間去人性化。醫美的蓬勃發展,也顯示了台灣醫療的商業化。
醫療的目的是要給予病人健康,然而,無可避免的,在進行醫療業務的時候必伴隨著醫源性病(iatrogenic)的風險。除了臨床上的受傷外,也可以放大到社會與文化的層面。先從社會醫源病(social iatrogenesis)談起,當我們提供大量且便宜的醫療時,是否變相也鼓勵病人生病?因為當醫療的可近性提高,個人也因此覺得生病也沒甚麼大不了,而不注重平時的保健,所以就使用更多的醫療資源(overconsumption)。接著談到文化醫源病(cultural iatrogenesis),醫學經由各種社會化的機制,讓社會成員相信一切都能老、病、痛苦都能經由醫療的手段解決。這將使每一個人都無視於健康問題所內含的社會成因,醫學也成為合法化社會及環境問題的「麻醉劑」[2]。
最後談到文化層面與醫療的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社會的中醫和西醫。隨著文化的變遷和西方醫療的進駐,人民在醫療的選擇上也跟著發生消長。
總而言之,醫療並不是單純的醫療團隊和病人的簡單關係,還需要考量到更多背後的社會和文化因子。
References
[1]陳冠宇老師10/11上課講義內容
[2]林佳韻 「心靈疾病」的建構─台灣SPA新聞報導分析
(擷取文化醫源病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