炔類 Alkyene
-
基本性質
(1) 定義:分子帶有一個参鍵,CnH2n-2
(2) alkyne的分類
- terminal與internal→由参鍵的位置決定
- monosubstituted或disubstituted→由参鍵兩側接的烷基數量決定
(3) 参鍵
- 為sp混成軌域,為直線形分子→環炔極不穩定,因angle strain
- 参鍵的s character性質比例較高(sp,各一半)→鍵長較短,鍵能較強
(4) 炔類的熔沸點較高
- 因為参鍵對電子的吸引力較大→局部正負電較高→產生較強的凡德瓦力
炔類的酸鹼性質
(1) 炔類的酸性
- 因為局部正負電較高,H較易受到外界的孤對電子而解離。故其酸性較烯,烷高。炔類的酸性比水低,比NH3高
(2) 炔類與OH-反應產生水與acetylide:反應偏左
- acetylide加入水後,會產生炔類→ex.電石(CaC2)加水,產生炔類
(3) 炔類與NH2-(amide),產生NH3與acetylide:反應偏右
- 炔類與amide反應,產生其acetylide
- acetylide做為nucleophile,與1級鹵烷(RX)反應→產生alkyne與HX,為SN2 reaction→然而因為acetylide為強鹼,2,3級鹵烷作用時會進行elimination,而產生烯類與乙炔。
炔類的製備
- 電石加入水產生乙炔(acetylene),和amide作用,並加入一級鹵烷可產生其他的炔類
- 利用高溫與能使烷類進行脫去反應,產生烯或炔
- 利用dihalide與強鹼(ex.amide)會進行E2反應,產生acetylide,加入水後產生acetylene。亦可加入一級鹵烷進行SN2
炔類的反應
(1) 氫化反應hydrogenation
- 加入氫氣與金屬催化劑,可以進行氫的加成反應(syn-addition)
- 氫化熱:越substituted得alkyne,其氫化熱越低,越安定
- Lindlar catalyst:Pd,CaCO3→只能氫化炔,不能氫化烯→可得高產量的烯
(2) metal-ammonia reduction
- 加入金屬鈉與NH3可以還原炔為烯
- 有點類似苯環加上ammonia,IA金屬,alcohol做溶劑可以產生isolated diene
- 反應機制
(1) Na提供一電子給alkne,產生radical與納離子
(2) 與NH3作用,形成amide ion與alkenyl radical
(3) 金屬鈉再提供一電子給radical,NH3提供H,得到烯
(4) 此反應中,E得產率較高,因為凡德瓦力的作用,E較Z安定
(3) 鹵化反應halogenation
- 加入鹵素後,快速反應產生鹵烷
- 若鹵素與炔的比例一樣,可以得到dihaloalkene→anti form
(4) hydrohalogenation→加入鹵化氫
- alkene加入鹵化氫的反應,會產生carboacation,遵守馬可尼可夫法則
- alkyne加入鹵化氫,然而vinylic cation並不穩定。根據實驗會發現其速率為k[alkyne][HX]2,表示其intermidiate會產生炔-HX-HX的物質
- 反應為anti addition,遵守馬可尼可夫法則
- 注意:若HBr反應時加入peroxide→反馬可尼可夫法則,因radical的機制
(5) hydration→加入水
- 炔類反應產生enol→不穩定,而轉變成ketone或aldehyde→tautomerism
- 反應加入酸,與二價汞做為催化劑
(6) ozonolysis
- 加入臭氧與酸會產生兩分子的carboxyl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