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
簡介
心內膜炎是心臟內膜的感染,具有非常多變的表現,和心臟的病理、感染的菌種、還有心臟外的侵犯有關係。症狀可能很不明顯(如streptococcus),也可能合併明顯的全身性症狀(如Staphylococcus)
臨床表現
(1) Sepsis的表現
- 發燒、全身無力、食慾不振、冷顫、夜汗、低血壓、心搏過速等
- 慢性的感染可能導致貧血、脾腫大、杵狀指
(2) 心臟表現
- Sepsis導致低血壓、心搏過速
- 瓣膜破壞,產生新的murmur、持續進展的心衰竭與肺水腫
- 嚴重的感染,可能侵犯到中膈,造成AV block、甚至破裂
- 有可能造成心內的膿瘍,尤其在人工瓣膜相關的心內膜炎
(3) 免疫複合物沉積
-
皮膚表現
紫斑Petechiae (最常見)、指甲下出血 (splinter hemorrhages)、Osler’s node (指端出現小而痛的結節,持續數小時到數天)、Janeway lesion (不痛的紅斑,出現在手掌/腳掌) -
眼睛表現
Roth spot (視神經盤附近出現橢圓狀視網膜出血,中心蒼白)
結膜下出血、視網膜火焰狀出血 -
腎臟表現
顯微血尿、腎絲球腎炎等 -
其他
腦病變、關節炎、關節疼痛等
(4) 全身性表現
-
上述的Sepsis的表現,都可能出現
-
在20-45%的患者可能會產生septic emboli,導致阻塞的狀況
全身的循環都可能受到影響,且容易反覆發生 -
危險因子
菌種(以GNB、S. aureus和candida最容易)以及贅生物的大小
心內膜炎的危險因子
(1) 高危險因子
- 人工瓣膜/過去曾有心內膜炎病史/主動脈疾患/MR/發紺性心臟病/PDA/未矯正的R to L shunt、不正常的shunt
(2) 中度危險因子
- MVP+MR/MS/三尖瓣疾病/PS/雙瓣主動脈疾病/老年人的瓣膜退化/mural thrombus(心肌梗塞後)
(3) 低危險因子
- 單純MVP、ASD、已矯正的R to L shunt、MV環狀鈣化、CABG、放心臟節律器、心臟長myxoma
(4) 其他重要的危險因子
- 反覆的菌血症(ex. 靜脈注射藥癮者、嚴重牙周病、大腸癌)
- 容易感染的狀態:DM/腎衰竭/酗酒/免疫抑制
- 最近有放過中央管路
心內膜炎的診斷-Duke Criteria
症狀有時候不是很明顯,診斷有些困難。若遇到不明原因的發燒,具有上述危險因子者、菌血症、栓塞現象者,記得要想到心內膜炎
(1) Duke criteria
- 於1994年發展,高度的特異性與敏感性
- 確定的心內膜炎:2個major/1個major+3個minor/5個minor
可能的心內膜炎:未達上述標準,但又沒有完全被排除
排除要件:有明確的其他診斷/抗生素治療4天後症狀緩解
(2) Major Criteria
-
血液培養陽性
- 兩套B/C,培養出典型的菌種
* 血液培養持續陽性- 常見菌種:兩套隔12小時
- 懷疑是皮膚染污的菌種,則需要3套以上陽性
且第一套和最後一套需相隔至少1小時
- 單次培養出Coxiella Burnetti,或抗C. Burnettii的IgG titer>1:800
- 兩套B/C,培養出典型的菌種
-
有心內膜受侵犯的證據:echo陽性
(3) Minor criteria
- 有危險因子或是有靜脈注射藥物
- 發燒大於38度
- 血管性現象:如septic emboli、mycotic aneurysm、ICH、Janeway lesion等
- 免疫性現象:腎絲球腎炎/Osler’s node/Roth spot/RF(+)
- 微生物證據:血液培養陽性,但沒有符合major criteria
- 超音波證據:有心內膜侵犯的證據,但沒有符合major criteria
(4) Major criteria中的『典型菌種』
- Strep viridans、Strep bovis、HACEK、Staphylococcus aureus、社區感染的enterococci(沒有明確的原發focus)
安排的檢查
(1) 血液培養
(2) 抽血:CBC、DC、肝腎功能、CRP
(3) 尿液檢查:看是否有顯微血尿
(4) 心電圖;CXR、心臟超音波Culture-negative endocarditis
(1) 可能的成因
- 在培養前就給予抗生素
- 不易培養的菌種:HACEK、Mycobacteria、Brucella等
- 細胞依賴型的菌種:Chlamydia、Coxiella等
- 真菌:以Candida最多
(2) 如何處置?
- 多抽幾套血液培養、定期追蹤超音波
- 找其他可能造成發燒的原因
- 考慮不常見的菌種,並安排對應的檢查(ex. C. burnetii的抗體檢測)
人工瓣膜相關的心內膜炎
(1) 是非常嚴重的併發症,時常需要重新開刀
(2) 可以分成早期和晚期
- 早期:小於2個月;晚期:大於2個月
(3) 早期的心內膜炎
-
定義:術後小於2個月產生的心內膜炎
-
菌種以Staphylococcus、GNB、類白喉、真菌為主
-
通常在手術過程或剛手術後感染
-
危險因子:過去有心內膜炎病史、住院住太長
-
臨床表現
非常具破壞性、嚴重的感染,可能會造成leak、瓣膜脫位、蓄膿、甚至快速的血液動力學變化 -
治療:大部分需要再次開刀,死亡率相當高(45-75%)
(4) 晚期的心內膜炎
-
定義:術後大於2個月產生的心內膜炎
-
病生理機轉:和早期的心內膜炎不同
- 機轉1:瓣膜附近血流變化→microthrombs生成→暫時性菌血症後被感染
* 機轉2:早期感染,但菌種生長較慢,較晚才出現臨床表現
- 機轉1:瓣膜附近血流變化→microthrombs生成→暫時性菌血症後被感染
-
常見的菌種:CONS、S. aureus、Streptococcus、enterococci等
-
治療:通常需要再次開刀,死亡率高(但比早期低)
心內膜炎的治療
(1) 經驗性抗生素治療(參考熱病)
-
在高度懷疑心內膜炎的狀況下,等待血液培養的過程中就需要給抗生素
-
依照患者的臨床情境選擇合適的經驗性抗生素
-
狀況一:正常瓣膜、非靜脈藥癮者
- 菌種:Streptococcus、Enterococcus、Staphylococcus
- 選擇ampicillin + oxacillin + gentamicin
-
狀況二:正常瓣膜、靜脈藥癮者
- 菌種:Staphylococcus
- 選擇Vancomycin
-
狀況三:人工瓣膜
- 菌種:以Staphylococcus為主;腸桿菌及類白喉桿菌則較罕見
- 選擇:Vancomycin + gentamicin + Rifampin
(2) 培養結果出來後,依據菌種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治療
(3) 治療時間長,通常需要4-6周的時間
(4) 手術治療
- 在嚴重的瓣膜疾病、血流動力學不穩、心臟無法代償、感染難以控制、預防栓塞、人工瓣膜相關的心內膜炎等狀況下,考慮接受手術治療。然而,手術有一定的風險,要和病人溝通清楚。
心內膜炎的預防性投藥(prophylaxis)
本部分參考2008年的ACC/AHA guideline
在前述的『中度和高度危險族群』,進行以下治療時的相關建議
(1) 牙科治療- 牽涉到『牙齦』或『根尖』區域的治療,或是口腔黏膜的穿孔
(2) 呼吸道治療(ex.氣管鏡、喉鏡、插管)
- 『不需要』給預防性抗生素
(3) 腸胃道相關治療(ex. 大腸鏡、胃鏡)
- 『不需要』給預防性抗生素
(4) 皮膚與軟組織相關治療
- 『不需要』給預防性抗生素
(5) 預防性投藥的藥物選擇
- 主要選擇amoxicillin、clindamycin等藥物
- 劑量與給藥時機依照患者的狀況而有所差異,可參考熱病
References
-
熱病
-
Oxford handbook of card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