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鹼症候群 Milk-alkali sydrome
-
簡介
Milk alkali syndrome包含了三個主要的症狀(triad),分別為高血鈣、代謝性鹼中毒、以及急性腎損傷 (和攝入了高量的鈣以及可溶性鹼所導致)。此症候群最早被發現於胃潰瘍的患者,他們在服用牛奶和碳酸氫鈉,出現了此症候群。
流行病學
(1) 在1915年,Sippy醫師提出一種治療胃潰瘍的方法
- 同時服用大量的牛奶和Sippy粉末(含有碳酸鎂和碳酸氫鈉)
- 部分患者出現了鹼中毒和腎衰竭
- 後來,在1963年的報導,將這些表現和高血鈣做了連結
(2) 隨著新的潰瘍治療被發現,此症候群慢慢地減少
(3) 然而,在近些年,此症候群的盛行率又開始增加
- 造成高血鈣第三常見的原因,僅次於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和癌症
- 和含鈣製劑(for骨鬆、降磷)的使用大幅增加有關係
病生理機轉
-
因為同時攝入了大量的鈣和可溶性鹼類
-
但是只有少數患者會出現Milk alkali syndrome
- 如果腎功能和calcitriol合成的抑制正常,通常仍能調節好鈣離子及酸鹼
* 如果骨頭的緩衝能力以及Calcitriol的抑制能力較差,出現此症狀的風險增加
- 如果腎功能和calcitriol合成的抑制正常,通常仍能調節好鈣離子及酸鹼
-
高血鈣的影響
導致血管收縮,減少腎絲球過濾率
活化亨爾氏套粗上升枝的鈣離子敏感通道,導致利鈉和利尿
最後導致患者體液不足 -
鹼中毒的成因
攝入可溶性鹼類、GFR下降、體液不足等因素
危險因子
- 老年人
- 體液不足者(包括服用利尿劑的患者)
- 可能降低腎功能的藥物(ex. ACEi、ARB、NSAIDs)
- 懷孕婦女
臨床表現
表現多變,和鈣離子和鹼的攝入量有關係,也和是否有危險因子相關
(1) 現代最常見的疾病表現
- 女性、服用碳酸鈣來補充鈣質
- 也有可能和嚼檳榔有關,因為會裹上石灰,最終會轉換成碳酸鈣
- 通常沒有症狀,且是在意外中發現有高血鈣、鹼中毒、腎功能受損
常伴隨低血磷、低血鎂、iPTH↓
(2) 典型表現(和Sippy的治療相關)
-
現代較為少見,但仍偶而會出現!
-
慢性與急性Milk Alkali Syndrome之比較
時序 臨床表現 備註 急性milk alkali syndrome 急性高血鈣(噁心嘔吐、無力、昏迷)、急性腎衰竭、嚴重的代謝性鹼中毒 通常停止使用牛奶和碳酸氫鈣,症狀和腎功能就能得到改善 慢性 milk alkali syndrome (Burnett’s syndrome) 慢性高血鈣(多尿、多飲、癢、肌肉疼痛)、異位性鈣化(包括腎結石) 停止使用牛奶和碳酸氫鈣後,肌肉疼痛和癢會慢慢改善,但腎功能通常只會有些微改善 診斷
- 患者同時有高血鈣、鹼中毒、腎功能損傷
- 具有相關的病史
- 排除其他造成高血鈣的原因
治療
-
停止使用造成高血鈣/鹼中毒的物質
-
補充食鹽水、給furosemide
-
特別的是,再給furosemide後,可能會造成短暫性的低血鈣,合併PTH短暫的升高,這是mild alkali syndrome特別的表現。其他高血鈣的成因(如腫瘤/副甲狀腺亢進)並不會因為給了furosemide後就解決,所以血鈣不會一下子掉得太快。然而,在milk alkaline syndrome,只要不吃鈣片就沒有鈣的來源,所以掉的很快。也因此,不應該給予這些患者雙磷酸鹽,因為有延長的鈣抑制效果,導致患者出現低血鈣。
Yu AS, Stubbs JR (2017). The milk-alkali syndrome. Retrieved 2017 Feb 27th from 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