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Tiny Notes

    • Register
    • Login
    • Search
    • 首頁
    • Notes
    • Ask
    • Latest
    • Hot
    • Tags

    皮膚科國考複習摘要-色素、感染

    國考筆記
    二階國考 皮膚科
    1
    1
    2457
    Loading More Posts
    • Oldest to Newest
    • Newest to Oldest
    • Most Votes
    Reply
    • Reply as topic
    Log in to reply
    This topic has been deleted. Only users with topic management privileges can see it.
    • T
      TinyNotes last edited by TinyNotes

      2022年檔案請點連結

      色素性皮膚疾患

      (1) 脫色素病灶

      • 白化症
        melanocyte數量正常,但缺乏tyrosinase,導致melanin↓
        皮膚白、粉紅,對於陽光敏感、皮膚癌風險↑(防曬很重要)
        頭髮會變白變黃、眼睛變淡藍甚至粉紅色、視力常變差

      • 白斑
        後天性色素脫失,導因於局部的表皮黑色素細胞消失
        治療包括外用類固醇/準分子雷射/narrow band UVB/PUVA/色素移植

      (2) 全身性色素沉著病灶

      • 可能導因於系統性疾病(ex. Addison’s disease、肝硬化、血鐵質沉著症)、藥物(ex. amiodarone)、飲食(胡蘿蔔素)等。

      • Addison’s disease導因於ACTH和MSH的分泌增加→刺激黑色素細胞

      (3) 局部色素沉著病灶

      • 黑色素的位置影響顏色→到真皮層偏向灰藍色(ex.蒙古斑/太田母斑)

      • 痣(melanocytic nevi):為nevus cell的良性增生,要和melanoma區分

      • 蒙古斑
        腰薦部的灰藍色斑,亞洲常見,會自行消退

      • 太田母斑(Ota)
        主要影響三叉神經的第一和第二支,亞洲/女性較多
        皮膚/結膜/鞏膜會受影響,主要是單側,先天性

      • 咖啡牛奶斑(Café au lait spot):想到神經纖維瘤(NF)

      • 肝斑(melasma)
        臉部對稱的局部色素沉著,和賀爾蒙變化有關
        懷孕常出現,稱為『mask of pregnancy』(和肝病無關)
        雷射治療效果差,容易色素沉積

      • Nevus of Hori
        後天性,雙側,類似太田母斑,主要出現在顴骨上

      • 雀斑(freckle)
        小而深的macule,主要在小孩出現,出現在陽光曝曬處

      • 斑痣(nevus spilus)
        咖啡色的Patch上,合併有深咖啡色的Macules

      • Erythema ab igne
        局部網狀紅斑和色素沉著,和慢性的熱/紅外線暴露有關
        未來出現鱗狀上皮癌風險增加

      感染性皮膚疾患

      (1) 細菌性

      • Impetigo
        S. aureus為主,產生易破的小水泡,黃色滲液、結痂

      • Erysipelas
        β-hemolytic strep.為主,淺層且界線分明的皮膚紅腫

      • 蜂窩組織炎
        皮下組織感染,以葡萄球菌/鏈球菌為主
        常有皮膚受損(創傷/香港腳),並以紅腫熱痛表現,

      • 壞死性筋膜炎
        進展快速的感染,非常疼痛,甚至有gangrene
        患者有toxic sign,要趕快清創/給抗生素

      • Folliculitis:毛囊的急性化膿感染,葡萄球菌為常見菌種
        Furuncle為毛囊+周圍組織感染;Carbuncle則由多個furuncle融合

      • Staphylococcal scaled skin syndrome (Nikolsky sign陽性)
        廣泛脫皮病灶,和S. aureus的脫皮毒素相關(切desmoglein-1→上皮裂解)

      • Toxic shock syndrome
        導因於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產生的毒素,為一潛在致命的狀況
        患者可能出現發燒、喉嚨痛、嘔吐、腹瀉、廣泛皮膚紅腫疼痛/脫屑

      • 恙蟲病:叮咬處出現焦痂,合併紅疹發燒,治療給doxycycline

      • 漢生病
        病原體為M. leprae,侵犯皮膚和神經→症狀的光譜兩端如下

        • Tuberculoid
          少量的脫色素斑塊、斑塊感覺變差、無汗

        • Lepromatous
          對病原的免疫力差,無法產生足夠的細胞免疫
          出現大量皮膚病灶;晚期出現獅子臉、馬鞍鼻

      • 紅癬(Erythrasma)
        對摩處出現邊界明顯的紅色patch
        和Corynerbacterium有關,伍氏燈下呈現珊瑚紅

      (2) 病毒性

      • 傳染性軟疣(molluscum contagiosum)
        為痘病毒感染,產生臍狀病灶,小孩常見,大部分會自行緩解
        若為性傳染、或患者擔心,可考慮冷凍/刮除等治療

      • 病毒疣
        HPV感染,造成過度角化丘疹;上常有黑點(栓塞微血管)

      • HSV
        以叢聚的疼痛水泡表現,反覆發生
        病原分成HSV-1(主要在嘴唇、手)和HSV-2(主要在生殖器)
        Tzanck smear看到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產生廣泛HSV病灶→Eczema herpeticum

      • VZV
        第一次感染是水痘(varicella),之後復發為帶狀皰疹(zoster)
        Varicella:出現不同階段的水泡、玫瑰花瓣上的露珠
        Zoster:沿著皮節、帶狀分布,小心疱疹後神經炎
        若疱疹侵犯CN-V-1(前額/鼻尖),小心角膜炎→找眼科

      • 玫瑰疹
        HHV-6、HHV-7造成,特徵為突發高燒,退燒後出現全身紅疹

      • 傳染性紅斑(第五病)
        導因於Parvovirus B19,雙側臉頰紅斑(slapped cheeks)
        免疫抑制患者,要小心B19相關的aplastic anemia

      • 麻疹(measles)
        發燒、鼻炎、咳嗽、結膜炎→黏膜疹→全身皮疹
        黏膜疹即柯氏斑點→內頰黏膜(buccal)看到叢聚的藍白色的點
        慢性併發症要小心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

      • 腸病毒(enterovirus)
        手足口病:手掌和角掌出現水泡、合併潰瘍性的黏膜疹
        疱疹性咽峽炎(herpagina):口腔出現大量潰瘍,喉嚨非常疼痛

      (3) 真菌性:分為淺層和深層真菌感染

      • 汗斑(又名變色糠疹,Pitryriasis versicolor)

        • 導因於Malassezia ,造成皮膚出現小的色素變化斑塊
        • 位置主要在軀幹/肩膀;KOH能看到典型『spaghetti and meatball』
      • 念珠菌感染(candida)

        • 主要在對摩處,重點是『皮膚病灶周圍有衛星樣病灶(satellite)』
          * KOH能看到出芽孢子、pseudohyphae
      • 皮癬菌(Dermatophyte)

        • 包括體癬、股癬、香港腳、灰指甲
        • 環形病灶,邊界脫屑,但中間正常(central sparing),KOH能看到菌絲(看到任何脫屑病灶,都要考慮到皮癬菌感染的可能性!!!!)
        • 以外用抗黴菌藥膏為主,反應不好/頭癬/灰指甲考慮口服用藥
          口服用藥包括-azole類和terbinafine,注意肝功能
      • 深層真菌感染:真菌侵犯深層組織,產生許多結節/肉芽腫

      (4) 疥瘡(scabies)

      • 叮咬→type 4 hypersensitivity(初次感染3-6周出現症狀,二次感染數天就出現)
      • 很癢, 可能看到burrow、scabies nodule→記得要看手指的側邊和web
      • 免疫力差者,可能出現成千上萬隻疥蟲→crusted scabies (挪威型)
      • 治療
        抹BB lotion、γ- BHC、permethrin;口服ivermectin等
        (γ- BHC具有神經毒性→不能用於嬰幼兒)

      (5) 性傳染病

      • HSV
        生殖器潰瘍常見成因(疼痛/反復發生),常導因於HSV-2

      • HPV
        6和11和菜花有關;16和18則和癌症有關

      • 梅毒

        • 為梅毒螺旋體(T. pallidum)的感染,經性行為/母子垂直感染

        • 一期(無痛潰瘍[下疳chancre])、二期(全身性紅疹→侵犯手腳掌)
          隱性期(無症狀)、晚期(升主動脈炎/梅毒腫)
          * 診斷:VDRL(篩檢/追蹤治療效果)、TPPA(確診用/治療後持續(+))

        • 治療:Penicillin(一線);過敏考慮給doxycycline

      • 其他
        淋巴肉芽腫(披衣菌造成,淋巴結腫痛化膿)
        Chancroid (Haemophilus ducreyi造成,會痛的潰瘍)

      • 註

        • 反覆生殖器/口腔潰瘍,視力變差→小心Behcet disease(自體免疫)
        • 此病Pathergy test(+)→皮膚被針刺後,48小時內出現發炎性膿皰
        • 又稱絲路病(土耳其盛行率高)、和HLA-B51有關
      1 Reply Last reply Reply Quote 0
      • First post
        Las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