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潮濕(dampness)與呼吸道疾病
-
簡介
在辦公大樓、學校、以及其他建築物,常常會有室內潮濕的問題,可能和漏水、室內高濕度、以及淹水有關係。過度的潮濕,會導致真菌與細菌的生長,破壞建築體本身,且和呼吸道疾病有關係。
定義
於本篇文章中所提的『dampness』,定義為『建築內出現不希望或是過度的潮濕(unwanted and excessive moisture)』
建築的潮濕
(1) 使用前:不完善的設計、建造及驗收
(2) 使用後:不完善的維護、使用、氣候狀態等有關係
(3) 潮濕的評估:觀察水漬、真菌發霉、霉味病生理機轉
-
潮濕的環境會增加室內微生物的生長,讓使用者暴露於微生物的構造(ex.孢子及真菌的碎片),以及產生的物質(ex. Mycotoxins)
-
潮濕的環境,也容易有蟑螂、老鼠、塵蟎出現
-
建築受潮受損,可能會釋放出一些揮發的有機物質
-
而這些環境因素,都可能會造成或惡化呼吸道的症狀,包括氣喘、過敏性肺炎、鼻竇炎、氣管炎、呼吸道感染等
建築潮濕與呼吸道疾病
(1) 氣喘
-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估計有29-33%的成人發作型氣喘和職業的暴露有關;且23%的成人氣喘惡化,和職業暴露有關。這類型的氣喘,如果沒有改善環境,通常對於藥物的反應並不好
(2) 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 在敏感的個體,反覆吸入抗原後,可能會出現過敏性肺炎。
- 常見的抗原包括有機粉塵(如真菌孢子)和無機粉塵(如鋅、鎳)。部分患者於暴露後數小時內出現急性的症狀(喘、類流感症狀),其他患者則以亞急性或慢性(慢慢變喘、體重減輕)的症狀為主
- 在潮濕的建築中,員工可能會暴露於真菌孢子,進而發展出過敏性肺炎
建築潮濕的成本
- 使用者的健康考量:安置員工、病假、補償、生產力下降等
- 受潮損壞的建材成本
如何預防
(1) 建築設計、建造、驗收
-
保持地基(foundation)的乾燥
地基潮濕可能和『高水線』和『排水設施不良』有關 -
於建造的過程中,保持易受潮建材(ex.多孔性建材)乾燥
-
減少雨水滲入大樓的外牆(building envelope)
(可能和不良的設計,或是裝設不良有關)
(35%的新建物窗戶裝設不良,因此導致窗戶周圍的漏水) -
藉由良好的設計以及空調系統,達到除濕的目的
(EPA:建議維持室內相對溼度小於60%,理想達30-50%)
(ASHARE:建議維持室內的露點1低於55F)
(2) 建物維護與運作
-
正確的使用及維護空調系統
空調系統應該要能提供使用者『溫度』、『除濕』與『通氣』的需求
減少灰塵進入空調系統中>>裝設濾網,並定期更換 -
移除落塵(settled dust)
落塵量是室內環境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這些落塵可能會包含細菌、黴菌,應該要盡快的移除 -
盡快確認並矯正造成建物潮濕的原因
(3) 修繕(renovation)和整治(Remediation)
- 修繕工程中,常常會造成粉塵、微生物、氣體等被釋放
建議要調整空調運作方式,讓整修區和工作區的空氣循環分開 - 建材若有真菌生長的狀況,需要盡快進行清除、整修
- 處理造成建物潮濕的原因
可以參考AIHA Recognition,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Indoor Mold [2008]
是否需要定期檢測空氣的真菌?
NIOSH並不建議定期檢測空氣中的真菌,因為空氣中的真菌和孢子濃度,並沒有辦法對應到健康的風險。然而,NIOSH建議用『看』和『聞』,找是否有發霉的牆,或是出現『霉味』。
給雇主的建議
-
當職員反應時,應該要處理與回應
-
定期檢視建物容易受潮處(ex.屋頂/天花板/牆壁/地下室等),若發現有過度潮濕的問題,要盡早處理
-
定期檢視空調的狀況,並盡早處理問題
-
避免室內有過高的濕度(建築設計與空調系統)
-
當建材因為漏水或淹水後潮濕,盡量在48小時內弄乾
-
當建材因為潮濕受損或明顯有真菌生長,要盡快清潔並修繕
-
若使用者出現持續或惡化的呼吸道症狀,雇主應鼓勵職員就醫
-
建置室內環境品質(IEQ)的團隊,監測室內的環境品質狀態
給使用者的建議
-
若建築出現了漏水/淹水/發霉/受潮/空調異常,盡快通知雇主,且要告訴他們這樣的狀態,可能和呼吸道的疾患有關係
-
若在該建築物工作後,出現持續或惡化的健康問題,應該要去看醫師
-
熟悉工作場所的室內環境品質(IEQ)計畫,並積極參與IEQ小組
Reference
NIOSH Alert, Preventing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 from Exposures Caused by Dampness in Office Buildings, Schools, and Other Nonindustrial Build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