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生病(Leprosy)
-
簡介
漢生病(舊稱麻風)是種由M. leprae造成的感染症,主要影響皮膚和周邊神經系統,若沒有早期診斷治療,可能會留下長期的併發症。雖然傳染力低,且已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大眾仍然對此疾病有所恐懼,也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若大家有興趣也可以查一下樂生療養院的歷史,是日治時期漢生病患者的強制收容所。
流行病學
- 漢生病是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焦點之一
- 盛行率顯著下降,從1985年的21.1/10萬人,下降到0.37/10萬人
- 男性的感染較多(男女比約1.5:1)
傳染
-
目前仍未完全了解,推測主要是由呼吸道路徑傳染
-
傳染性很低,大部分的接觸者並不會被感染
-
受感染者通常有一些危險因子存在
- 漢生病類型:lepromatous型 > tuberculoid型
- 接觸犰狳:在美國南部,九帶犰狳可能是漢生病的傳染源(路徑不明)
- 年齡:雙峰分布,分別為5-15歲和老年
- 其他:親密接觸、基因、免疫抑制等
微生物
-
感染源:M. leprae,為acid-fast (+)的桿菌
-
生長非常緩慢,且為絕對胞內細菌,無法由一般的培養皿培養
-
比較喜歡涼爽的環境→溫熱的皮膚處較少受侵犯(ex. 腋下/鼠蹊)
分類-Ridley-Jopling classification
(1) 漢生病的疾病光譜主要可以分成『tuberculoid』和『lepromatous』
-
Tuberculoid
以細胞免疫、延遲性過敏反應為主
患者出現1-3個界線清楚的皮膚病灶 -
Lepromatous
對M. leprae的免疫力差,無法產生足夠的細胞免疫
(大部分並非免疫抑制,而是選擇性對M. leprae反應差)
出現多個界線不清楚的皮膚病灶
切片能看到真皮中有許多含有漢生桿菌的巨噬細胞
(2) 根據此光譜,能夠將漢生病分成六大類
- tuberculoid (TT)、borderline tuberculoid (BT)、Mid-borderline (BB)、Borderline lepromatous (BL)、Lepromatous (LL)、Indeterminate (I)
臨床表現
(1) 皮膚病灶
-
TT:1-2個大的脫色素斑塊,邊界清楚,病灶處感覺變差
-
BT:界線清楚的斑塊,數量比TT多,且主要集中在身體單側
-
BB:類似BT和BL,以數個punched out lesion表現,病灶中央感覺變差
-
BL:以紅斑/丘疹/結節表現,對稱分布於身體,邊界較不清楚
-
LL
全身性紅斑/丘疹/結節;毛髮脫失(尤其是眉毛和睫毛);耳朵結節
鼻黏膜侵犯,初期以鼻塞表現,後期可能會導致中隔破壞、馬鞍鼻 -
I:以小的脫色素斑塊表現,病灶感覺變差,切片通常找不到細菌
(2) 神經病變
-
在疾病早期就會有神經病變的表現→皮膚病灶感覺變差、無汗
-
在tuberculoid型:主要侵犯皮膚週邊的神經
在lepromatous型:神經的破壞和侵犯會更廣泛 -
經常侵犯的神經包括尺神經、正中神經、總腓神經(導致垂足)、脛後神經、顏面神經等
-
兔眼
侵犯到控制眼瞼肌肉的神經,或是影響角膜的感覺神經
患者角膜乾燥、潰瘍、影響視力
(3) 免疫反應
-
系統性的發炎反應,可能在治療前/中/後出現
-
約在30-50%的患者出現,可以分成type 1和type 2
患者出現全身性的發燒無力,甚至合併神經炎、關節炎、虹彩炎等
症狀和過敏/疾病惡化類似,要記得鑑別 -
Type 1 reaction
- 主要發生於borderline疾病(BT、BB、BL)
- 常見的表現包括先前的皮膚病灶紅腫、手腳水腫(合併關節炎)、神經炎(疼痛、無力、嚴重者甚至癱瘓)
- 可能是種對細菌抗原的延遲過敏反應,若未治療會持續數個月
-
Type 2 reaction
- 主要發生於lepromatous型(BL、LL)
- 突然產生許多疼痛的結節,可能會變成膿疱或潰瘍
病灶常分布於四肢的伸側或臉部,持續數天後消退 - 其他表現包括發燒/無力/睪丸炎/虹彩炎/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
- 病生理機轉不明,可能是免疫複合體的沉積
- 若未治療,通常持續1-2週,但可能會復發
診斷
(1) 何時要懷疑
- 慢性皮膚病灶,對於一般治療無效,且合併有肢體的感覺缺失
- 相關的接觸史、旅遊史等
(2) 診斷
- 典型的臨床表現/理學檢查、皮膚切片
- 理學檢查:確認皮膚和周邊神經的病灶
治療
(1) 通常要合併多種藥物治療
- TT和BT:給12個月的dapsone和rifampin
- BB、BL和LL:給24個月的dapsone、rifampin和clofazimine
(2) 神經炎
- 需要積極的治療,避免產生永久性的神經病變
- 治療方式:類固醇
(3) 若患者出現免疫反應
- 並非藥物的不良反應,應持續給予抗生素
- 輕微症狀者可以支持性治療
- 若合併神經炎,需要給類固醇,減少神經的永久傷害
在這些患者,rifampin的給予頻率應減為每月給一次 - 其他二線的治療,包括cyclosporine (type 1)或thalidomide (type 2)
References
Scollard D, Stryjewska B (2016). Epidemiology, microb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leprosy. Retrieved 2018 Apr 18th from www.uptodate.com
Scollard D, Stryjewska B (2016).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leprosy. Retrieved 2018 Apr 18th from 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