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
-
簡介
多形性紅斑是一種急性的皮膚黏膜病灶,特徵為『靶狀的紅斑(target lesion)』,主要影響臉部和四肢。大部分的患者症狀輕微且為自限性,但有可能會復發。許多文獻在探討多型性紅斑和SJS/TEN的關係,目前第九版的Fitzpatrick認為這兩個狀況為不同的疾病。
分類
-
EM minor (EMm):只有皮膚和嘴唇侵犯,典型靶狀紅斑
-
EM major (EMM):出現黏膜侵犯,典型靶狀紅斑
-
Atypical EMM:顯著黏膜侵犯;大的靶狀紅斑
-
Mucosal EMM:顯著黏膜侵犯,但皮膚不受影響 (舊稱Fuchs syndrome)
-
Continuous EM:典型靶狀紅斑,少黏膜侵犯,病程長(前一次的疹子尚未退,復發的疹子就出現,彼此重疊)
流行病學
- 主要在年輕成人/青少年出現,男性較多(2-3:1)
- 約有10%的EMM復發;EMm則會達30%復發
- 相關基因:66%的EM患者有HLA-DQB1*0301 (對照組只有31%)
成因
抗原刺激後,產生的皮膚表現,大部分都和感染有關係
-
HSV
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反覆發作的個案)
通常在HSV發作後7天開始出現多型性紅斑 -
Mycoplasma
第二常見的原因,常以atypical EMM或mucosal EMM表現 -
其他感染:EBV、Orf、VZV、B19、HBV、HCV等
-
藥物:Fitzpatrick第9版不太認為藥物是造成EM的原因
-
原因不明:臨床常見,但其中有一部分可能導因於HSV的無症狀感染
臨床表現
(1) 前驅症狀(prodrome)
- 大部分的EMm沒有前驅症狀;EMM則有1/3可能發燒
- 若出現,通常輕微,類似上呼吸道感染
- 若為HSV相關的EM,常會在產生水泡後產生(平均7天)
(2) 皮膚病灶
- 急性發作,大部分患者的病灶會在3天內全部出現
- 病灶數量不一,從少數幾個到上百個都有可能
- 病灶通常會對稱分布,常見位置為手腳掌/肢體伸側、頭頸部
通常從遠端開始,接著往軀幹發展(centripetal) - 所謂的『多形性』紅斑,代表單一病灶的型態會產生變化
病灶和病灶間,在同個時期的型態是相當接近的 - 病灶型態通常為靶狀(紅/白/紅),持續約一周或更久
中間可能會轉為紫色或深色,甚至產生水泡
病灶摸起來有infiltration,能夠和SJS/TEN區分(通常是平的)
(3) 黏膜病灶
- 糜爛性病灶,約70%患者出現,大部分只在口腔內
- 口腔侵犯:主要在嘴唇、nonattached gingiva、舌頭側邊
(硬顎和attached gingiva不受影響) - 眼睛:雙側結膜炎表現(若和Mycoplasm有關,通常更為嚴重)
- 鼻黏膜、尿道、肛門也都可能被侵犯
(4) 併發症
- 相對於SJS,多形性紅斑不會造成skin failure或器官侵犯
(5) 病程
- 大部分症狀,約1-4周左右緩解,少有後遺症
- 但是此疾病可能會反覆發作
診斷
(1) 主要靠臨床診斷,若不確定可以安排切片
(2) 抽血
- 沒有專一性的檢查,通常ESR增加、白血球升高、發炎指數增加
- 可以考慮驗HSV、mycoplasma
(3) 病理
- 主要看到顯著的interface +散布的necrotic keratinocyte
- 淺層真皮常能看到明顯的發現細胞浸潤
(4) 鑑別診斷:最重要的就是SJS/TEN
- SJS/TEN通常會疼痛、嚴重黏膜侵犯、發展快速、出現暗紅的斑(平的)和水泡
治療
-
可考慮給統性類固醇,能夠縮短病程,減少腫脹與疼痛
-
HSV相關的EM:給抗HSV的藥物並沒有幫助
-
Mycoplasma相關的EM:有症狀才給抗生素;無症狀不一定要給
-
預防:預防性投與抗HSV的藥物,能夠減少EM的發作
References: Fitzpatrick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p723-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