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性文獻的評讀
-
作者:姚筱楓醫師
傷害性問題
-
定義:確定特定傷害因子,對患者的影響
-
舉例
抽菸是否會導致肺癌
咖啡與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關係
手機是否會增加腦瘤的風險
名詞解釋
(以抽菸是否會導致肺癌為例)
- 暴露/非暴露組: 抽菸與不抽菸組
- 不良事件: 肺癌
- 案例組/對照組: 肺癌患者/非肺癌患者
運用實證醫學解決問題
順序: 提出問題→搜尋問題→文獻評估→臨床運用→評估改善的方法
傷害性問題的研究限制
很難做隨機測驗(RCT),原因有四點
-
醫療倫理
把病人分派到預計有害的組別是不道德的 -
研究成本:
發生率太低的話研究成本會很高 -
RCT的追蹤時間有限
即便收集到不良事件足夠,研究結果往往不足夠(例如會受到質疑追蹤時間是否不夠長) -
社會輿論
包括既得利益(例如菸商、藥商)、媒體、社會大眾觀感(例如墮胎)等
常見的研究類形與優缺點
-
世代研究(Cohort study)
從暴露狀況去追蹤事件結果(適合用於少見的暴露)
沒有隨機分派,可能長時間追蹤也沒有結果
追蹤時間長,相對應的成本也高 -
病例對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先把結果分類再回去追蹤當初的暴露狀況
避開世代研究的長期間追蹤 -
橫斷式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在同一個時間點間暴露情況與不良事件;研究時間短而且成本低 -
病例系列(Case series)或病例報告(Case report)
沒有提供組間比較 -
注意
這些研究皆可能干擾因子(Confounding factors)存在
變項對結果的影響在暴露組和非暴露組不相同
論文評析: VIP法
(1) 定義
- Validity(正確性)
- Interpretation(結果判讀分析)
- Patient(和現實病人的差異)
(2) Validity: 針對各種研究有無bias的評估
-
對於世代研究要注意的
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病人特性,有無干擾因子
實際情況的結果測量方法和研究是否相同
追蹤時間是否足夠 -
對於病例對照研究要注意的
過去的暴露是否相同,有無干擾因子
案例組與對照組過去測量暴露的方式是否相同
也要小心回憶偏差(recall bias)、訪問者偏差(interviewr bias) -
橫斷式研究
短時間無法確定暴露與結果的相關性 -
病例系列或病例報告
沒有組間比較要小心直接運用的結果
(3) Interpretation: 危險因子的強度
Exposure status Event occurred Event not occurred Exposed a b Not exposed c d -
RR(Relative risk): 相對危險性 (a/(a+b))/(c/(c+d))
- 用於RCT或Cohort study
- 和發生率有關
- RCT的RR小幅度增加就有意義
但Cohort study則是RR>3才比較有意義
-
OR(Odds ratio): 勝算比 (a/b)/(c/d)=ad/cb
- Case control study
- 不能當作發生率,只能間接的表示暴露和結果的相關性
- 通常>4 才比較有意義
-
RR與OR關聯性
- RR或OR>1: 表示暴露導致不良結果風險增加
- RR或OR=1:表示暴露跟不良結果沒有相關性
- RR或OR<1:暴露比無暴露的不良結果風險來得小
- 發生率很低或治療效果很小的時候RR和OR接近或相等
- 調整Confounding factors如果RR和OR沒有太大變動,代表結果的可信度較高
-
NNH(Number needed to harm)
- 和RR一樣用在RCT或Case study
- NNH= 1/ARR
也就是兩組不良結果發生率相減之後的倒數: 1/[(a/a+b)-c/c+d)]
要無條件進位
也就是每多少個人暴露就會有一個人有不好結果
-
HR(Hazard ratio):風險值
加入時間因子: 表示一段時間內風險是多少倍
(4) Patient
- 現實中病患與研究的病患差異
- 現實中的病人是否有相同的暴露因子
- 拿掉暴露後對病人的影響: 是否會產生其他的不良結果
資料來源
- 台北榮總實證醫學課程
- 醫學文獻導讀-實症臨床實務精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