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抑制劑造成的痤瘡樣皮膚疹
-
簡介
抑制EGFR路徑的標靶藥物在癌症治療上扮演重要腳色,但這些藥物可能會帶來許多不同的皮膚不良反應,常見的表現包括痤瘡樣皮疹(acneiform rash),甲溝炎、毛髮變脆、微血管擴張、皮膚乾癢等問題。其中,以痤瘡樣皮疹是最為常見的皮膚不良反應。
EGFR抑制劑的種類
-
單株抗體:Cetuximab、Pantimumab、nectimumab、pertuzumab
-
小分子TKI:Geftinib、erlotinib、afatinib、osimertinib、lapatinib
流行病學
-
約8成以使用EGFR抑制劑的患者出現
-
有研究指出,痤瘡樣皮疹的出現和整體的反應率/存活率有關
因此有人認為可以將皮疹的出現,作為EGFR抑制劑效果的指標
病生理機轉
(1) 受體的抑制
- 導致角質細胞分裂↓、生長停滯、角質細胞的migration也受影響
(2) 發炎反應
- EGFR抑制劑→促進IL-1和TNF-alpha→發炎性cytokine分泌↑
(3) 細菌的角色
- 發疹早期→角色較少,一開始主要是sterile pustule
- 後期則可能會有S. aureus移生,甚至導致次發性感染
臨床表現
-
主要以folliculocentric的紅色丘疹或膿皰表現
-
分布位置主要在皮脂腺豐富的部位
包括頭皮、臉部(鼻/頰/口周/nasolabial fold)、上胸部
手掌和腳掌則通常不受到影響 -
症狀包括癢、疼痛、刺痛感等
-
通常在開始治療後2周內就產生症狀
-
併發症
次發性感染、發炎後色素沉積、微血管擴張、紅斑等
病程
-
第一周:感覺異常、合併局部紅腫
-
第一到第三周:出現紅色的丘疹和膿皰
-
第三周到第四周:出現結痂
-
一個月之後:持續紅斑、微血管擴張、皮膚乾燥
鑑別診斷
(1) 其他藥物造成的痤瘡樣皮疹
- 許多藥物會造成痤瘡樣皮疹,包括類固醇、mTOR抑制劑(ex. Sirolimus)、multikinase inhibitor (ex. Sorafenib、Sunitinib等)
(2) 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
- 由M. furfur造成的folliculitis
- 以分布於上半軀幹和手臂的單型態皮疹表現
- 切片下能到budding yeast
(3) Tinea barbae
- 為皮癬菌造成的毛囊炎,主要分布在鬍子區域
- KOH下能看到分支的菌絲
(4) Eosinophilic folliculitis
- 主要在HIV感染患者出現,以頭頸部/軀幹上半反覆群聚的毛囊丘疹及膿皰表現;常合併有周邊的eosinophilia
處置
-
依照皮膚疹的嚴重程度,決定相對應的治療
可以參考CTCAE的嚴重程度分級 -
輕度的皮膚疹
外用類固醇(低強度)+外用抗生素(clindamycin) -
中度的皮膚疹
外用類固醇(低強度)+口服tetracycline (100mg/d,給4-6周) -
重度的皮膚疹
可能需要考慮調整EGFR的劑量
考慮加上短期的系統性類固醇治療 -
反覆的重度皮膚疹
可考慮低劑量A酸(isotretinoin),通常在四周內改善
預防
- 在給EGFR抑制劑前,可以考慮預防性tetracycline(100mg,給6-8周),合併外用的低強度類固醇→能夠減少皮疹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Reference
Lacouture ME, Balagula Y (2018). Acneiform eruption secondary to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inhibitors. Retrieved 2018 Oct 11th from www.uptodat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