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常見的囊腫病灶
-
簡介
(1) Cyst
- 良性、圓形的病灶,外面包覆一層capsule,內含有液體/半液體物質
(2) Pseudocyst
- 外面沒有包覆一層capsule
Epidermoid cyst表皮樣囊腫
-
是最為常見的皮膚囊腫,又稱粉瘤
-
真皮層中出現上皮層細胞,進而產生充滿『角質』以及『富含脂肪的碎片』的囊腫。這些上皮細胞主要來自毛囊的漏斗部(infundibulum)
-
最主要發生於年輕到中年,主要分布於臉、頸部、軀幹上半、陰囊
-
皮膚病灶
-
通常是單一病灶(偶而有多個),大小約為0.5-5公分
-
囊腫的表面常能看到一個小開口,使得內含物可以被排出
-
內含物:奶油色、膏狀質地、且有臭味
-
病灶的壁相對薄,破掉後會引發發炎反應,使得病灶變大,並伴隨疼痛
-
位於陰囊的病灶,常常有多顆且經常鈣化
-
-
若有大量的epidermoid cyst存在,要小心Gardner syndrome的可能
-
治療:無症狀不一定要治療,發炎後可考慮I&D
Trichilemmal cyst
(1) 是第二常見的表皮囊腫
(2) 起源自hair root sheath,又稱為Pilar cyst
(3) 最主要發生於中年女性、且常具有家族性、多顆病灶(70%)
(4) 部位:90%發生於頭皮,其他則在臉/頸/軀幹/四肢
(5) 皮膚病灶
- 平滑、硬的、dome-shaped的腫塊,大小約0.5-5cm
- 相對於epidermoid cyst,通常沒有開口通到表皮
- 病灶的壁相對較厚,因此比較容易完整的移除
- cyst的內含物相當濃稠且均質,且經常會鈣化
- 如果cyst破裂,常常會導致發炎和疼痛
(6) 治療
- 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Epidermal Inclusion Cyst
-
一樣是真皮層中出現上皮層細胞,進而產生的囊腫;但是epidermal inclusion cyst主要是因為創傷之後,導致上皮層被帶入真皮層
-
以真皮層的腫塊表現,且經常發生於手掌、腳掌、手指
Steatocystoma
-
來源:毛囊的皮脂腺管(sebaceous duct)
-
如果只有單顆病灶,稱為steatocystoma simplex;但更常見的狀況是,同時有多個病灶出現在胸、上臂、腋下、頸部,稱之為steatocystoma multiplex
-
Steatocystoma multiplex可能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和Keratin 17(K17)基因的突變有關,並常合併pachyonychia congenita;但更多是偶發性
-
病灶通常發生在青春期後半~20幾歲,和雄性素的作用有關,並持續終生
-
病灶描述
- 可自由移動、平滑、顏色偏肉色或黃色、大小約3-30mm
- 沒有中央凹陷(central punctum)
- 內含物主要是皮脂sebum
- 通常沒有症狀、按壓也不會痛;但如果破裂會導致發炎、造成疼痛,甚至形成sinus tract和結疤
-
治療
→可考慮接受抽吸(aspiration)、手術切除、CO2雷射等
→若發生次發性感染:抗生素加上I&D
Milium
(1) 來源
- 起源於毛囊或是汗腺管的阻塞,導致角質(keratin)堆積
(比較:Miliaria是汗水的堆積)
(2) 皮膚病灶描述
- 1-2mm,表淺、白色、dome shaped、多顆、內含有角質
(3) Primary milia
-
在各年紀都可能發生,尤其在新生兒(50%)
-
新生兒:主要出現在眼瞼、臉頰、鼻子、黏膜(Epstein Pearls)、顎部(Bohn nodules)
-
兒童/成人:眼瞼、臉頰、鼻子
(4) Secondary milia
-
出現在上皮修補位置(創傷or水泡)
-
例如在epidermolysis bullosa、bullous pemphigoid、porphyria cutanea tarda、燒燙傷、擦傷等之後出現
(5) 治療:切開並清除內容物
Digital myxoid cyst
(1) 簡介
- 是一種pseudocyst,主要出現在手腳趾的DIP joint或nail base
- 常和Heberden’s node有關(OA的表現)
(2) 主要發生於老年人(>60歲)
(3) 皮膚病灶
- 單一顆囊腫、有彈性、透明的
- 切開後,會流出膠狀的物質
- myxoid cyst可能會造成指甲病變,產生寬1-2mm的溝(延伸至整個指甲)
(4) 治療
- 手術切除、I&D、注射硬化物質、注射類固醇
- 最簡單的方法是做個小切口,把裡面的膠狀物質擠出來,接著用繃帶綁起來,緊密的擠壓病灶數周
Reference
Oakley A (2016). Cutaneous cysts and pseudocysts. Retrieved 2017 Sep 7th from www.dermnetn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