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腳Tinea pedis
-
簡介
香港腳就是足部的皮癬菌感染,造成足部出現脫屑、發炎、糜爛的病灶。香港腳的盛行率相當高,是皮膚科門診非常常見的疾病。
流行病學
(1) 發生時間:通常在20-50歲出現
(2) 誘發因子:濕熱的環境、不透氣(occlusive)的鞋襪、多汗臨床表現
(1) 持續時間:數個月、數年、終生
(2) 症狀
- 通常沒有症狀或伴隨癢;若合併細菌感染可能會疼痛
- 可以依照臨床特徵,區分為幾種不同的型態
(3) 指縫型(interdigital type)
- 乾燥型:指縫乾燥、紅、脫屑
- 浸潤型(macerated):指縫潮濕、角質增生
- 常見於第四和第五指間
(4) Moccasin type
- 病灶邊界清楚、紅且脫屑;邊緣有小丘疹
- 分布:腳跟/腳掌/足部側邊
(5) 發炎型/水泡型
- 合併有水泡的產生(vesicle、bullae)
- 可能會合併id reaction (真菌的抗原誘發免疫反應→產生皮膚疹、水泡)
(6) 糜爛型
- 從指縫的香港腳,擴張至腳掌和側邊
- 可能合併次發性S.aureus感染
診斷
-
刮皮屑、染KOH→可以看到菌絲
-
Wood’s lamp:排除erythrasma (可能和指縫型香港腳合併出現)
-
注意是否有合併次發性的細菌感染,包括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
病程
- 經常是慢性的,且可能讓細菌有機會趁虛而入
- 患者容易復發
治療
- 皮膚保養
- 外用抗黴菌藥物
- 若效果不好,考慮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
Reference
Fizpatrick's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