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之後要怎麼做discussion 呢....
EEEric
@EEEric
Best posts made by EEEric
-
北榮經驗分享
北榮INTERN心得 by 好心人士
-
內科
月前會貼公告在心臟科辦公室,請你選擇自己想要的醫師志願,大部分都會排到自己想要的老師。能帶INTERN的老師都不會太差。白天就是跟著學長姊查一次房,在跟主治查一次房,下午接病人,COMPLAIN不摳INTERN。內科值班沒有接過病人,都是二線,有換藥、管路更換才會摳,整夜零摳不是夢。不過每科差異很大只好分享有去過的科。
感染科算是還滿多元的科,每天早上都有教學,病人也千變萬化,但通常都是比較嚴重的才會住在感染科,可以學習抗生素的應用。有特定老師會接觸到很多愛滋病的病人。注意值班要換非常多非常多嚴重bedsore的藥,假日比較痛苦一點。-
新陳代謝科
除了爽還是只有爽,就是一大堆DM的病人,可以學習調血糖,不過每個老師習慣不一樣,也有可能聽到老師們互相攻擊對方調血糖很遜之類的。有一個翁醫師,有比較有趣的內分泌CASE,但老師每天都是小夜的時段查房,兩個禮拜的晚上基本上就是幾乎完全毀掉。
風濕免疫科的老師都有教學熱忱,常見的SLE非常多,從輕微到嚴重都有,另外像是孕婦、PM/DM、RA等其他疾病也都有機會可以接觸到。注意,只要跟了林孝義主任,那兩個禮拜就是每天早出晚歸,不見天日(忙半夜十二點才茶房也是所在多有)
腎臟科可以看到許多洗腎中、將要洗腎的病人,每個人的症狀都是千變萬化的,還可以看到許多電解質非常失衡的病人,可以學習到很多很深的知識。不過因為太難了,很容易過幾個禮拜還是照樣忘光。-
腸胃科
因為過年我只去了五天,不過每天早上都有教學,專科分得非常細的一科,選老師前就大概可以知道接下來兩周接觸的病人類型(例如:HCC team)。
胸腔科的變異性很大,因為次專科分得很細,所以很容易跟到打CHEMO為主的TEAM,會非常輕輕鬆鬆的過去,但是也非常有可能什麼都沒帶走就離開當科。我是跟small cell carcinoma的team,賴信良醫師非常的親切又可愛,但是就是比較難接觸到一般胸腔科常見的疾病,或是呼吸器的使用。
CCU跟急診一樣是屬於排班制的,分白班跟夜班,但是夜班11點之後可以去躺床,有事才會摳你。工作內容就是,換藥、PUN GAS,EKG,上A LINE,有機會可能可以練習CVC。白天可以看到心臟超音波,呼吸器的查房,還有各種很爛的CASE。-
外科
就是一直不停的換藥跟上刀,這是INTERN最大的功用,幾乎每科都一樣。GS會排人力,當天早上公布會不會進刀房,是唯一會去上別的老師刀的科別,有可能一週五天刀日。刀房就是插尿管推床顧病人然後拉勾還有偶爾有機會SUTURE等。唯一要注意的是CVS非常缺人,晚上有可能會有INTERN直到一線班,然後遇到病人很爛的情況喔!但是有顧ICU的學長姊可以救命。
-
婦產科
婦科最累,產科中間,生殖科最爽。還有PM OFF更爽。
婦科就像是外科,不過只會上自己老師的刀,但是兩周可能會有一到兩次要幫忙顧門診刀的第六室,負責架腳跟推病人。產科會有班表,一線班就是整天守在產房,二線班就是有對生的情況才要進去,病房班每天去敲安胎產婦的DTR和量測胎心音,基本上沒班就是完全沒事,只要照時間來跟查房即可。生殖科就是每天看取卵,取完就下班惹。學長姊之間氣氛滿歡樂的,但是INTERN對他們來講就是人力,比較熟了之後才會開始理你。-
小兒科
基本上大部分人的都過得滿爽的,只有鄭玫枝醫師比較累,但是也會學到非常多。有些科甚至會沒有住院病人,連查房都免了。跟跟檢查,跟跟門診與查房,能學到的東西也不少。唯一值班要接新病人的科,隔天MEETING還要寫在白板上,需要簡單報告病人。主治醫師跟學長姊都滿有TEACHING魂的,晚上接病人也會順便TEACHING。
-
必選科
胸骨神精急 神內跟急診在中榮RUN玩了所以北榮沒去過。
胸腔科寫在內科部分。
骨科變化也很大,最累的陳威明醫師TEAM,也是早出晚歸,幾乎天天刀日,還要不停的換藥,骨科總醫師有需要你,就是進去到刀房關為止,不過很多骨腫瘤還各種刀,可以學習到非常多的知識。最爽的就是張明超(部主任)TEAM,脊椎科,不太需要換藥,進刀房也只要看刀,門診在旁邊看,偶爾可以練習PE。每個禮拜五會有讀書會要報個小PAPER,但超公非常好完全不電人。另外,超公會帶著你吃吃喝喝,不太會被叫進刀房,但學習的知識就比較侷限一點。
精神科進去第一天學長就會問你對精神科有沒有興趣,沒有興趣的話就是跟跟查房,聽聽學長姊報病人,有MEETING要到,然後就沒事了。有興趣的話才會依照個人興趣增加其他活動。值班常常零摳。-
整體
北榮intern絕對有比別的醫院更多坐下來討論病情並學習的機會,本身沒碰到真的會沒事把你電到焦黑的老師,基本上都非常和藹可親,但不可諱言多數主治比較喜歡女生,學長也當然比較喜歡女生,男生偶爾會有被忽略的可能。Intern不論白天晚上都是二線,所以學習如果處理complain的能力會比較差一點,當PGY的前幾個月可能會比較需要別人的幫忙跟茫然一點,但撐過就也跟別人差不多。多數科別會有一些完全沒事的時間可以偷懶,但也是會有忙得天昏地暗的時刻,另外北榮的習慣就是責任制,有時候病人沒接完會走不了,主治沒準時來查房也會跟著等到六七點,外科不好意思說要下刀也會有上刀上到晚上九點的經驗。整理來說是個學的到東西,LOADING不會太重,薪水也很少的醫院。
PS 1 現在底薪15000值班費平日500
PS 2 林孝義主任已經退休 -
-
RE: 什麼時候查房可以這樣呢
Demo Video
雖然外觀有待加強
但仍然是AR (Augmented Reality)的一大進步,相較於VR, virtual reality
醫療上更實際的應用是像 Augmedix 這樣的AR,更能夠提供醫師有效的資訊
對於病人來說,醫師如果能夠把視線集中在他們身上,而不是書寫或是閱讀past history ,他們的感受會更好另外,印象中Augmedix 的創辦人是harvard的 medstudent
之前曾經聽一位Harvard的朋友說,他們那邊的ER已經使用 google glass 作為輔助很多年,其實蠻希望自詡為醫療大國的台灣,在這個領域能有更多有意義的創新出現
我之前去參觀展覽時,曾經看過台灣的廠商展示出類似的產品以及應用,不過當時他們的聚焦不明確,後來好像往保全那個方向發展了吧 -
Machine learning 與melanoma
這是一個 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 在 melanoma 的應用,不過文中這段
"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診斷方式依舊處在早期階段。IBM 的電腦視覺診斷系統如今只參與過 3000 例皮膚癌的診斷,而一個經驗豐富的醫師每天就能診斷 25 位病人,如果每月按 20 個工作日來算,醫師每年就能診斷 6000 個病人。因此,IBM 系統的診斷水平只能算是剛剛入行的醫學院學生而已,要想將該系統投入實戰,IBM 還得對其多加培訓。"
這段感覺有點奇怪,個人覺得正確的論述應該是說case量,IBM遲早會超越一般的醫生,畢竟只要不休息一直訓練 ,case量遲早會超越。 或許這邊指的是 IBM 目前沒有辦法取得足夠的case ,來作為訓練的 model
Latest posts made by EEEric
-
RE: Post-cath new patient記I/O?
一般來說,主要是要監測病人是否有 low cardiac out put sign , 一些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的病人 ASD放完 occlut 之類的,基本上都需要 利用I / O持續監測他們的heart function,而成人的話,基本上也是需要,個人待過的心外病房也會每天記錄體重變化 。
當然除了 Heart function 之外,紀錄I/O也可以監測一下 kidney function -
alkaline phosphatase 與 rickets的關聯
在書上讀到不論是哪一種 type的 rickets (ex. calcipenic or phosphopenic ) ALP ,都會上升,請問原因是什麼?
-
UTI 以及RTA
今天在跟門診時,老師提到urinary tract infection 會造成 "pseudo "type 4 renal tubular acidosis ,似乎有提到是因為會造成 renal distal tubule 的 aldosterone receptor的減少 ,想問問有人知道更詳細的機轉嗎?然後應該是只有upp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才會造這樣的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吧?
-
關於pediatric meningitis 的處置
我在一篇paper( Meningitis ,American academy pediatric ,2016 )上面看到 meningitis的病人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做 head CT 來檢查有沒有 Increased ICP ,那一般臨床上針對這些病人,真的會把他們抓去做CT 嗎?
下圖是paper裡的algorithm ,後續lumbar puncture的部分我沒有放上去 -
RE: 已經得到糖尿病後血糖控制標準
大約分成兩派,
英國派跟美國派,
英國派多半希望控制在6.5,
而美國派多半希望控制在7。
還有更大差異性的在於老年人或者失能者的血糖控制,
原則上,年老者功能正常 年老者部分失能 年老者或完全失能或癌末者 因為自律神經弱化的關係,建議控制在7.5以下 建議控制在8以下即可 建議控制在8.5以下即可 另外住院病人血糖目標,AC sugar 140,ICU病人血糖控制目標,AC sugar 180
-
Machine learning 與melanoma
這是一個 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 在 melanoma 的應用,不過文中這段
"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診斷方式依舊處在早期階段。IBM 的電腦視覺診斷系統如今只參與過 3000 例皮膚癌的診斷,而一個經驗豐富的醫師每天就能診斷 25 位病人,如果每月按 20 個工作日來算,醫師每年就能診斷 6000 個病人。因此,IBM 系統的診斷水平只能算是剛剛入行的醫學院學生而已,要想將該系統投入實戰,IBM 還得對其多加培訓。"
這段感覺有點奇怪,個人覺得正確的論述應該是說case量,IBM遲早會超越一般的醫生,畢竟只要不休息一直訓練 ,case量遲早會超越。 或許這邊指的是 IBM 目前沒有辦法取得足夠的case ,來作為訓練的 model
-
RE: 什麼時候查房可以這樣呢
Demo Video
雖然外觀有待加強
但仍然是AR (Augmented Reality)的一大進步,相較於VR, virtual reality
醫療上更實際的應用是像 Augmedix 這樣的AR,更能夠提供醫師有效的資訊
對於病人來說,醫師如果能夠把視線集中在他們身上,而不是書寫或是閱讀past history ,他們的感受會更好另外,印象中Augmedix 的創辦人是harvard的 medstudent
之前曾經聽一位Harvard的朋友說,他們那邊的ER已經使用 google glass 作為輔助很多年,其實蠻希望自詡為醫療大國的台灣,在這個領域能有更多有意義的創新出現
我之前去參觀展覽時,曾經看過台灣的廠商展示出類似的產品以及應用,不過當時他們的聚焦不明確,後來好像往保全那個方向發展了吧